第673章 不是此身闻胜讯怎教眉际暂舒愁(2 / 5)
显是从淮河战场直接送来的,上面是秦飞的亲笔,笔锋比往日急促,却仍透着刚劲:“臣飞谨禀:八月十六日,瓦剌两万骑犯淮河盱眙段,臣率宣府卫旧部五千(岳谦所拨)、京师新兵一万,依谢太保‘火器为先、鸳鸯阵为辅’之策,于淮河东岸设伏。
瓦剌军至,臣令火铳手连三弹,破其前阵;再令骑兵以鸳鸯阵绕后,断其粮道;激战一日夜,斩敌万余,俘瓦剌西翼尚书,缴马三千匹、粮五万石。
瓦剌残部遁往徐州,臣已令李默(宣府卫副总兵)率部追击,不日可再传捷。
另,张文率玄夜卫南京司亲信赴淮河,欲阻军截报,臣已令张启(文勘房主事)以‘核验军器’为名,扣其于营中,待战后交刑部审讯。”
“斩敌万余”
四字像一道惊雷,炸在萧桓的心头,他握着纸的手微微颤,指尖触到墨痕未干的“缴粮五万石”
,竟觉得眼眶热——这五万石粮,不仅能解边军的燃眉之急,还能堵李嵩“国库空虚、边军无粮”
的嘴;那“俘瓦剌西翼尚书”
,更是能从其口中审出李嵩与瓦剌勾结的证据,清奸的日子,真的近了!
萧桓重新展开捷报,逐字细读,淮河之战的场景在脑海中渐渐清晰:清晨的淮河东岸,雾气未散,秦飞身着玄色劲装,站在土坡上,手握着谢渊送来的火铳图纸,令火铳手列阵;瓦剌骑兵呼啸而来,马蹄踏得河水飞溅,却在火铳“砰砰”
的响声中,纷纷倒地,前阵的骑兵瞬间乱了阵形;然后,岳谦拨来的宣府卫旧部,身着带着“岳”
字纹的甲胄,手持长枪,列着鸳鸯阵,从侧翼绕出,像一把尖刀,插进瓦剌军的后阵;激战到深夜,淮河水面飘着瓦剌军的尸体,秦飞站在河边,战袍染血,却仍握着令旗,喊着“追!
别让残敌跑了”
——这场景,与《祖制录》里元兴帝靖难大捷的记载,竟有几分相似,都是忠勇之将率忠良之军,为社稷而战。
他想起战前李嵩的阻挠——秦飞递来的密报里写,李嵩令户部侍郎陈忠“缓淮河军粮”
,说“边军粮饷需优先供京师”
,实则是想让秦飞因粮尽而败;陈忠还真的扣了三万石粮,多亏秦飞提前令张启查得陈忠私藏粮饷的仓库,连夜派人起获,才没误了战机。
萧桓的指尖落在“张文被扣”
的字句上,冷笑一声:李嵩以为派个门生就能阻军截报,却不知秦飞早有防备,连文勘房的勘验都用上了——张启掌玄夜卫文勘房,专司墨痕、印鉴核验,张文想伪造“边军败”
的假报,定会被张启识破,扣在营中也是活该。
萧桓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望向北方——淮河的方向虽看不见,却仿佛能听到边军将士的欢呼,能看到秦飞在阵前接受俘虏,能看到火铳手们擦拭着心爱的武器,准备追击残敌。
窗外的眼线还在巡逻,却没了往日的嚣张,大概是没等到“瓦剌胜”
的假消息,脸上满是烦躁。
萧桓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冲动,想对着窗外喊“大吴胜了!
瓦剌败了”
,想让李嵩的眼线知道,他们的阴谋落空了,想让天下人知道,大吴的忠良能打仗,能保社稷!
他忍住冲动,回到案前,将捷报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祖制录》“元兴帝靖难大捷”
的篇页里——这是他对捷报的珍视,也是对秦飞、谢渊、岳谦的认可,让大吴今日的大捷,与昔日的靖难大捷,在书中相遇,在历史中传承。
然后,他取来狼毫笔,在捷报的空白处写下:“飞忠勇,破瓦剌于淮河,斩敌万余,缴粮五万,此乃大吴之幸,社稷之幸。
张文被扣,陈忠可查,清奸之日近矣。
朕在南宫,盼卿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