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独对密报长叹久大吴社稷待良人(5 / 6)

加入书签

朕便能早日归京,再看一眼大吴的百姓……朕在南宫等着你的捷报,等着那一天。”

夜深了,萧桓将密报放在枕边,灯芯已弱了些,昏黄的光透过薄帐,在帐上投下细碎的影。

他躺下时,手轻轻搭在密报上,麻纸的质感贴着脸颊,像秦飞递报时那双手的温度——秦飞递密报时,指尖总是带着些薄茧,那是常年握笔、查案磨出来的,此刻仿佛也透过密报,传到他的掌心。

迷迷糊糊间,他又回到了昔年山西的大同府:

粮站前,秦飞穿着半旧的巡抚袍,袖口沾着粟米的碎屑,正弯腰给一个白老妇递陶碗,碗里的粟米粥冒着热气,老妇接过时,眼泪滴在碗里,却笑着说“多谢秦大人,多谢陛下”

;不远处的荒地上,边民们握着新制的农具,在刚开垦的田里播种,孩童们追着蝴蝶跑,手里攥着刚摘的野菊花,笑声飘得很远;农具作坊里,前矿工老王正抡着锤子打铁,火星溅在墙上,映出他刻的“大吴太平”

四个字,每一笔都透着希望。

他站在城楼之上,看着这满目的生机,忽然听见秦飞的声音:“陛下,您看,百姓要的从来不多,只是安稳的日子,只是不被苛税、战乱所扰……”

他笑着点头,眼泪却不知不觉落了下来——这便是他此生最盼的画面:李嵩的奸党被清了,瓦剌的铁骑退了,上皇归京了,谢渊的箭创好了,秦飞还在护着百姓,大吴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这样安稳的笑容,再也没有矿税的压榨,再也没有战乱的恐惧,再也没有奸佞的迫害。

宫灯的光渐渐暗了,萧桓的呼吸也平稳下来,嘴角还带着那抹安心的笑意。

他知道,这梦不是空想——有秦飞这样的忠良在,有谢渊、萧栎这样的君臣在,这太平的日子,终会来的;他当年识人的眼光,终会成为大吴社稷最稳的那块基石,支撑着这片江山,走得更远。

片尾

南宫的夜静得只剩风卷窗纸的轻响,萧桓枕边的密报仍带着墨香,秦飞的字迹在宫灯的光里,像一道无声的誓言。

殿外的玄夜卫岗哨换了班,新上岗的侍卫是秦飞安插的人,他轻轻咳嗽了一声,那是与南宫内应约定的信号——一切都在按秦飞的计划进行,截留粮饷的阴谋,终将被粉碎。

萧桓睁开眼,望向北方的天际,北斗七星格外明亮,指引着京师的方向。

他想起秦飞在密报中写的“臣定护粮饷安全,护京师安危,护陛下与上皇团圆”

,那些字句,像暖流一样淌过心田。

他知道,此刻的秦飞,或许正在部署玄夜卫死士,或许正在查核李嵩私仓的位置,或许正在为北伐粮饷的安全奔波——这样的忠良,是大吴的脊梁,是他困于南宫时,最坚实的依靠。

风渐渐小了,宫灯的光愈稳定,萧桓重新闭上眼睛,心中满是期盼——期盼秦飞的捷报,期盼京师的平安,期盼北伐的胜利,期盼大吴的太平。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忆故吏半日,非仅“怀旧”

之事,实为“明忠奸、坚信念、定对策”

的心理转折。

从观秦飞密报触回忆,到忆山西矿税风波中秦飞的忠勇与李嵩的卑劣;从念昔年自己的识人善任与决断,到思今日秦飞掌玄夜卫查奸佞的沉稳;从感“忠良可恃”

的安心,到定“借秦飞清奸佞”

的对策,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识人善任”

的重要性——昔年识秦飞之忠,护了山西边民;今日靠秦飞之勇,护了北伐粮饷;他日借秦飞之力,定能护了大吴社稷。

此忆旧之事,有三重意义:其一,证“忠良终不负信任”

——秦飞昔年护民,今日护社稷,其忠勇始终如一,印证了萧桓识人的眼光;其二,显“奸佞终难掩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