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四百忠魂护京阙至今月犹照当年血(6 / 7)

加入书签

,寒光一闪,方述和赵绅的人头落地,鲜血喷溅在城楼上,与卫峥和亲兵的血混在一起。

谢渊收剑,对百官道:“凡再敢通敌、扣粮、纵奸者,无论官职高低,皆是此下场!

某劝诸位,同心协力,保粮道、守京师,若有二心,镇国剑不饶!”

百官们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愿随太保,保粮道、守京师!”

接下来的几日,谢渊与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李默(从三品,宣府卫副总兵)一起,重整朝阳门防务——更换所有酥砖,用坚砖重砌城垣;在城楼上增设火铳百支、火炮二十门;调五千京营卒守朝阳门,另派两千卒守护漕运码头,确保粮道安全。

陈忠(正三品,户部侍郎)则从通州仓调拨粮饷两万石,补充朝阳门的军粮;又组织漕运粮商,重新调运粮船,确保京师粮道畅通;同时清查户部旧吏,将与方述勾结的五名吏员革职下狱,追回私扣粮饷万余石。

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也加强了军器制造和城防修缮的管理,规定“城砖需经玄夜卫核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军器需经兵部验收,劣质者匠人与督工官一并论罪”

,确保不再出现“酥砖”

“劣质火铳”

之事。

萧桓在太庙召见谢渊、秦飞、杨武等官员,追赠卫峥为从二品都督佥事,赐谥号“忠毅”

,将其灵位入祀忠勇祠,家属世袭锦衣卫百户(正六品),免徭役十年;护尸的四百余名亲兵,皆追赠正九品武官,家属免徭役五年,葬于卫峥墓侧,曰“护主义士冢”

谢渊亲自为卫峥撰写墓志铭,刻在忠勇祠的石碑上,上面写着“公以残躯守粮道,以死明志殉社稷;亲兵以血护忠骨,以义殉主励后人。

其忠可昭日月,其节可传千古”

瓦剌太师也先占据朝阳门后,本想继续断京师粮道,却见谢渊重整防务、粮道恢复,又听说方述、赵绅等内奸被斩,知道再攻无益,只能暂时按兵不动,撤走了部分骑兵,只留万余人屯驻朝阳门,与大吴对峙。

他看着朝阳门城楼前的“护主义士冢”

,沉默了良久,对巴图说:“大吴有卫峥这样的忠将,有这样的亲兵,有谢渊这样的忠臣,看来,短期内是断不了他们的粮道,攻不下京师了。”

片尾

朝阳门忠骨护战后一月,卫峥的葬礼在忠勇祠举行,萧桓亲自出席,为卫峥祭奠;漕运码头的百姓们自地来到忠勇祠前,焚香祈福,有的送来了新收的粮食,有的送来了亲手缝制的衣袍,有的甚至为“护主义士冢”

培土,感谢卫峥和亲兵们护粮道、保百姓。

谢渊彻底清剿了周瑞、刘焕、马昂的旧党余孽,共抓获工部、户部、刑部官员五十余人,皆押入诏狱,由刘景(正三品,刑部侍郎)主审,凡涉通敌、贪腐者,一律从严论处,有的被斩,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革职为民——朝廷内部的奸邪势力,终被清除殆尽,朝政渐趋清明。

朝阳门经工部修缮,城垣坚不可摧,漕运粮道畅通无阻,每日有数十艘粮船抵达码头,京师的粮价渐渐平稳,百姓们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守朝阳门的京营卒,每日都会去“护主义士冢”

祭拜,有的擦拭墓碑,有的献上干粮,有的讲述今日的防务,仿佛卫峥和亲兵们仍在身边。

谢渊每月都会来朝阳门,查看防务、慰问士卒,每次都会去“护主义士冢”

前洒酒,对卫峥和亲兵们说:“弟兄们,粮道保住了,京师安全了,你们可以安心了。

某会继续守住这里,守住大吴的山河,不让你们的血白流。”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八?卫峥传》载:“卫峥,德佑朝京营总兵,正三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