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甲破犹遮肠腑露剑卷仍斩虏酋寒(6 / 7)
他看着孙乾腹部的伤口,箭镞还在里面,深刻的“也先”
二字透着寒意,眼眶泛红:“孙乾,是我来晚了,是我没能护住你,没能护住这些士卒。”
萧桓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惨状——街道上,士卒的尸体叠了两层,有的还保持着握刀的姿势,有的怀里抱着炸药包的碎片,百姓的尸体也混在里面,是外城破时没来得及逃的。
他声音哽咽:“太保,这都是朕的过错,是朕没能及时察觉内奸,没能给西直门补给。”
谢渊摇头:“陛下,眼下不是追责的时候,先收敛士卒的尸体,安抚残卒,守住内城才是要紧的。”
战后,谢渊命人收敛孙乾、赵能和两千余名士卒的尸体,安葬在西直门内的空地上,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西直门忠勇之墓”
,下面暂时空着——太多士卒的名字没人知道,只能先刻上“无名卒”
三个字。
百姓们听说后,纷纷来送花圈,有的带着热粥,有的带着棉衣,跪在墓前哭:“将军和士卒们,是为了护咱们才死的,咱们忘不了你们。”
残卒们被编入京营,杨武给他们了新的棉衣和粮食,可他们还是常去忠勇墓前坐着,有的对着墓碑说话,有的只是默默流泪。
那个叫李四的士卒,弓臂崩伤手的那个,每天都去墓前放上一碗热粥——是给孙乾的,也是给王小二、李铁的。
几日后,工部送来新的城砖和弓箭,户部也了粮。
谢渊亲自监督工匠修补城墙,看着新砖嵌进墙缝,敲之有声,看着新弓拉开时不再咯吱响,心里却没有半分轻松。
他知道,石远、石崇、周瑞、刘焕还在其位,内奸未除,西直门的悲剧还有可能重演,可眼下瓦剌还在城外,镇刑司、工部、户部还需他们暂理事务,只能先忍——等击退瓦剌,再清算这些奸贼。
这日傍晚,赵能的儿子赵小虎来给父亲扫墓。
小虎才八岁,手里拿着一把新弓——是谢渊特意让工部做的,弓臂上刻着“忠勇”
二字。
他跪在墓前,将弓放在父亲的墓碑前,小声说:“爹,谢太保给您送新弓了,您在天上再也不用用朽坏的弓了,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夕阳照在墓碑上,“赵能”
两个字泛着淡淡的光,像是父亲在回应他。
片尾
将“西直门御侮”
之事纳入《大吴祀典》,规定每年孙乾战死之日,帝需率百官至忠勇墓前祭拜,京营卒需在墓前立“忠勇”
之誓。
礼部编撰《西直门忠勇录》,详细记载孙乾战死、残卒苦守、援军死守的始末,附以战场绘图、士卒口述,颁行天下各军镇,作为军中信条。
宣府卫的守将李默(从三品)听说后,特意派人来京师,取了《西直门忠勇录》的抄本,让麾下士卒每日诵读——他要让边军们知道,大吴有孙乾这样的忠将,有这样的忠卒,就算军器差、粮草少,也能守住家国。
瓦剌的使者后来到京师议和,途经西直门时,看到城墙上新嵌的城砖,看到忠勇墓前的花圈,又听译员讲了孙乾和士卒们的故事,默然良久,对身边的随从说:“大吴有这样的忠勇之将、之卒,就算一时取胜,也终难长久。
以后,再不能轻易犯大吴了。”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三?孙乾传》载:“德佑七年冬,瓦剌攻西直门,乾率卒千余拒敌。
军器朽坏,粮饷断绝,内奸阻援,乾身中七箭,力竭殉国。
帝赞曰:‘乾之忠,见于死战;卒之勇,激于谦义。
无乾与诸卒死守,西直门必破,京师危矣。
’”
《玄夜卫档?西直门劫录》补:“孙乾殉国后,谢渊奏设‘军器督查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