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骨熬汤暖寒甲冷肉作餐充饿腹愁(6 / 7)

加入书签

>

对于李嵩、张文等佞臣,萧桓命刑部从严审讯,最终判斩立决,级传九门示众。

其他藏粮官宦,按献粮多少,或贬或罚,吏治为之一清。

谢渊则趁机奏请萧桓,改革粮饷与军牧制度:设“粮道督查司”

(从四品),隶御史台,专司粮饷调度与官宦藏粮核查,防止再出现粮尽危机;设“军牧监”

(正五品),隶兵部,负责战马的饲养与管理,确保军资充足;规定京师需储备足够军民三月食用的应急粮,由户部直接管辖,定期核验。

萧桓准允,命陈忠牵头落实粮道改革,杨武负责军牧监的设立。

制度的完善,为大吴后续的边防稳定,奠定了基础。

德胜门的“殉马碑”

前,百姓们自前来祭拜。

周老汉带着乡勇们,在碑前种了一片柳树,说:“这些柳树,就像殉马一样,守护着京师。”

孩子们则在碑前朗诵着谢渊写的《殉马诗》:“良驹殉国饲忠卒,血护京畿万里安。

莫忘当年饥困日,同心方得固河山。”

京营卒换了一茬又一茬,却始终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到杀马守御的纪念日,都会到“殉马碑”

前祭拜,讲述当年的故事。

岳谦退休后,还特意搬到德胜门附近,每日都会去碑前走走,像是在陪伴那些殉国的战马。

谢渊晚年时,再一次来到德胜门。

他看着“殉马碑”

上的字迹,想起当年杀马时的场景,眼里满是感慨。

身边的小吏问他:“太师,当年杀马,您后悔吗?”

谢渊摇头:“我从不后悔。

马为军资,卒为根本,京师为社稷,若能护社稷安,杀马又何妨?”

《大吴史》的编撰者在写到“德胜门杀马守御”

时,感慨道:“德佑之役,谢渊杀马以饲卒,非忍也,乃大义也。

当是时,粮尽援绝,佞臣藏粮,卒几溃,城几破,若非渊之果决,京师危矣。

殉马虽死,却凝军民之心,固京畿之防,此乃忠勇精神之体现,传之后世,当永记之。”

《玄夜卫档?守御录》的末尾,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瓦剌的使者后来到京师议和,看到德胜门的“殉马碑”

,感慨道:“大吴有如此忠勇之臣、之卒、之民,何愁不兴?我等再不敢犯矣。”

德胜门的风,年复一年地吹过“殉马碑”

,吹过城楼,吹过京师的大街小巷。

杀马守御的故事,也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成为大吴历史上,一段永不磨灭的忠勇传奇。

片尾

萧桓下旨,将“德胜门杀马守御”

之事纳入《大吴祀典》,规定每年杀马守御纪念日,帝需率百官至“殉马碑”

前祭拜,缅怀殉马与忠卒。

礼部编撰《殉马守御录》,详细记载杀马守御的始末,颁行天下,让军民皆知“同心守国”

之理。

谢渊晚年致仕后,仍心系边防,曾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加强边卫、储备军资的建议。

萧桓感念其功,特赐“忠勇柱国”

匾额,悬挂于谢府门前。

岳谦、秦飞、陈忠等人,也皆成为大吴的栋梁之臣,为边防稳定与朝政清明,贡献了毕生之力。

京师百姓为纪念谢渊与殉马,自在德胜门内立“护京碑”

,碑上刻着“杀马饲卒,血护京师;同心守国,千古流芳”

十六字。

每至初一、十五,百姓皆来碑前祭拜,香火袅袅,与德胜门的城楼相映,似在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德佑京师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