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夏木阴浓京畿危乡民伏阙请戎衣(1 / 9)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史?兵志》载:“德佑十五年夏,石迁伏诛未久,镇刑司旧党残余魏庸(理刑院左佥都御史,从四品)伪造‘瓦剌复袭京师’流言,散布京郊州县,乡民恐遭兵祸,数千人聚正阳门跪请,愿‘自备粮械,助军守城’。

理刑院右都御史宋固(魏庸姻亲,正三品)欲借乡勇乱防务,私许‘乡勇统领职’予庸党;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察流言虚妄,奏请帝命玄夜卫勘验,七日获庸伪造军情、固包庇罪证,帝诛庸、贬固,诏乡勇由兵部规范编练,隶九门守御,京畿乃安。”

《玄夜卫档?民心录》补:“魏庸伪造‘瓦剌三万骑窥居庸关’文书(墨为松烟墨,非边卫朱砂墨),印为私刻‘宣府卫印’(真印含‘元兴二十三年铸’阴纹);宋固则扣压乡勇急奏,阻其直达帝前。

秦飞勘验京郊乡民营时,于粮囤下搜出庸与瓦剌残部密信‘借乡勇乱京,旧党可复起’,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四十四柜,入《魏庸宋固通党乱政案勘卷》。”

夏木阴浓京畿危,乡民伏阙请戎衣。

奸徒造谎谋私计,义士抛家赴国畿。

验墨追痕诛佞党,陈言据理护群黎。

终教乡勇归营伍,再固山河振鼓鼙。

勘罢石迁又捕庸,京郊风鹤扰民容。

千村父老携刀至,六部忠良执律从。

佞蔽圣听图乱政,贤扶社稷定边烽。

民心似铁坚如壁,不负江山不负宗。

德佑夏月京畿忙,乡民伏阙请戎装。

奸徒造谎谋私计,义士挥刀护故乡。

勘墨追痕诛佞党,编营练勇固金汤。

如今城门安稳在,犹念当年赴义郎。

德佑十五年夏,京郊通州的麦浪刚泛黄,一则流言就像漠北的风沙,卷过十里八乡。

“瓦剌三万骑要打过来了!”

“居庸关守不住了,京师要遭难了!”

乡民们聚在村口老槐树下,手里攥着刚收割的麦穗,脸上满是惊惧——去年瓦剌屯兵通州时,不少人家的房子被烧,亲人战死,那滋味还刻在骨血里。

周老汉(通州西堡乡民,六十岁,儿子去年守大同卫战死)拄着拐杖,看着村头慌逃的村民,心里像被揪着:“不能逃!

逃了家就没了!

咱们去京师,求陛下让咱们助军守城!”

村里的后生们立刻应和:“周伯说得对!

俺们有刀有弓,能守城门!”

三日内,通州、顺义、房山的乡民越聚越多,扛着锄头、背着干粮,往京师正阳门去——他们不知道,这流言的源头,正藏在理刑院的官署里。

理刑院左佥都御史魏庸的书房里,烛火彻夜未亮。

他摩挲着手里的“瓦剌军情”

文书,嘴角勾着冷笑——这文书是他让亲信仿宣府卫格式写的,墨用的松烟墨,印是私刻的“宣府卫印”

,连边卫常用的“急递”

火漆,都仿得一模一样。

“大人,”

亲信书吏进来,递上京郊探报,“乡民已聚了三千多人,明日就到正阳门。

宋都御史那边也回话了,会帮大人在陛下面前‘美言’,保您当乡勇统领。”

魏庸把文书锁进木盒,眼里闪着贪婪的光:“石迁虽死,咱们旧党还有人在。

只要借乡勇乱了京师防务,再引瓦剌来攻,谢渊必获罪,到时候咱们就能复起!”

他想起石迁生前许的“兵部侍郎”

职,指节攥得白——谢渊一日不倒,他就一日翻不了身。

兵部衙署的晨露还没干,谢渊就接到了京郊守将的奏报:“乡民数千人赴京,请助军守城,称‘瓦剌复袭’。”

他捏着奏报,指尖触到纸页上“瓦剌三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