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冻饿不辞忠勇在守关终得太平还(5 / 6)
?”
李嵩看着书信,终于瘫在地上,哭着求饶:“陛下,臣错了!
臣不该收贿银,不该包庇赵承!
求陛下饶命!”
萧桓冷声道:“按大吴律,通敌拦兵、包庇奸佞,当斩立决!
押下去,明日午时问斩!”
谢渊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周毅部已入关,协助居庸关守兵,瓦剌游骑见援兵到,已退走。
臣请旨,命陈安将军再派两千兵,加固居庸关城防;同时,修订《边兵调遣制》,规定‘边兵驰援,可持边将手令先入关,后补勘合’,避免再出现今日之事。”
萧桓点头:“准奏!
谢尚书,此事你办得好,若不是你及时察觉,居庸关就危险了。”
谢渊躬身:“陛下过奖,此乃臣的本分。”
四月二十,赵承斩立决,曝居庸关下,警示守关将“勿通敌、勿拦兵”
。
周毅部因驰援有功,萧桓下旨:周毅升都督佥事,残兵每人赏银三两,战死兵卒的家属,由户部按月放抚恤金。
同日,谢渊主持修订《边兵调遣制》,写入《大吴兵律》:“边兵因战事驰援,可持边将手令(需附边将私印、兵卒名册)先入关,三日内补兵部双勘合;守关将若无故拦兵,斩立决;若勘验时故意拖延,罚俸一年,降职调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夜卫继续清查赵承、李嵩的同党,共抓获户部小吏三人、居庸关守兵十人,皆判流刑,配九边充军。
同时,秦飞命玄夜卫暗探加强对石迁的追捕,在漠南独石口设卡,严禁石迁与内地旧党往来。
瓦剌左贤王闻知赵承、李嵩伏诛,援兵入关,居庸关防务加固,遂彻底放弃袭扰居庸关的念头,率部退回漠北。
京师的烽燧燃起平安火,一串接一串,从居庸关连到大同卫,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那是残兵的忠勇、查案的坚定、君臣的同心,在春风里,温暖了整片土地。
片尾
德佑十五年四月廿五,萧桓下旨:周毅任居庸关副总兵,协助守关;陈安升大同卫总兵官,节制大同、宣府二卫兵马;玄夜卫北司增设“边关密探千户所”
,专司巡查边关守将动向,防奸佞通敌;户部拨粮五万石、银十万两,用于加固居庸关、大同卫城防。
谢渊亲自去居庸关慰问残兵,见周毅正在教兵卒练“火器拒骑”
之术,王阿福的手已消肿,正拿着新领的弯刀,跟着练得认真。
谢渊走上前,拍了拍王阿福的肩:“好好练,守住居庸关,就是守住京师。”
王阿福躬身:“谢尚书放心,俺定守住!”
李东阳在《内阁记事》中写道:“居庸关之厄,非秦飞勘案之严、谢渊持正之坚,残兵必陷,关必破。
帝王之明,在信忠良、诛奸佞;社稷之安,在兵勇、臣忠、君明——三者缺一不可。”
玄夜卫将《赵承李嵩通敌拦兵案》卷宗抄送九边各镇,边将皆上书“愿守边地,勿负陛下、勿负忠良”
。
德佑十五年夏,九边无警,京师安定,大吴边防遂入鼎盛之期,时人谓“残兵不残,忠勇可安边;奸佞虽狡,律法可诛奸”
。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四月,赵承拦大同卫残兵于居庸关,诬为伪兵,嵩包庇。
渊察之,奏帝命秦飞勘,获承、嵩罪证,诛之。
援兵入关,居庸关得安。
渊乃修订《边兵调遣制》,边兵驰援之制始完善。
帝赞曰:‘渊能察奸、能护兵,非此臣,边关难安。
’”
《玄夜卫档?奸佞录》补:“赵承李嵩案后,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