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o1章 三千甲士悬生死只向宸旒乞一观(1 / 5)
卷语
《大吴史?岳峰传》载:"
德佑十三年,北元太师也先屯兵漠南,窥伺云中诸卫,边烽日急。
岳峰以宣府总兵官入觐,疏请增兵三万戍雁门、阳曲诸险,备冬防。
时李嵩为辅,党羽布列中枢,素忌峰掌边兵权重,讽镇刑司以边军虚耗沮其事。
峰前后三奏,皆为留中不,驿卒私传李大人谓岳帅欲拥兵自固。
十月初雪,峰乃免冠伏阙,夜宿午门外三日。
时风雪大作,檐冰堕地如裂帛,峰僵卧雪中,甲胄结霜,犹捧疏恸哭。
第三夜,血书边军待毙四字,指节崩裂,墨迹殷然。
帝闻之,披衣起,命内侍持灯夜召,见其僵立雪中,须皆白,唯双目炯炯,乃叹曰朕负边将,终许所请。
"
朔雪埋阶骨未寒,孤臣叩阙血书残。
三千甲士悬生死,只向宸旒乞一观。
德佑十三年,宣府总兵官岳峰的驿车抵达京师时,永定门外的护城河水已结薄冰。
他解下腰间玄铁令牌,见牌上"
宣府镇守"
四字蒙着霜,想起离镇前亲卫赵武的话:"
将军此去,李嵩必在帝前作梗,不如带三百亲兵护驾。
"
岳峰当时只摇头——永熙帝曾教他"
入觐不带甲,是为臣之礼"
,如今这规矩,却成了权臣构陷的把柄。
镇刑司的缇骑早候在城门,为的王显千户皮笑肉不笑:"
岳将军远道而来,李大人已备下接风宴。
"
岳峰瞥见他靴底沾着崇文坊的青石板灰,与朔州劫粮案时那蒙面人靴底的痕迹一般无二,喉间紧:"
军务紧急,宴席可免,烦请千户通报陛下,臣有边情急奏。
"
王显突然压低声音:"
将军刚直,可知木秀于林?李大人说,阳曲卫刚失,此时请兵,恐招拥兵自重之嫌。
"
驿馆的油灯昏黄如豆,岳峰铺开北境舆图,指尖在雁门关、阳曲卫、宣府间画着弧线。
北元也先在阳曲卫得手后,帐下谋士阿剌知院建言"
乘胜取大同"
,谍报显示其已在黑风口集结五万骑。
他连夜写就第一封奏疏,细列"
增兵三万、分守三关"
的部署,结尾处蘸着茶水写"
若不增兵,不出三月,云中必失"
,墨迹在纸上洇出个深色的圈,像块心病。
第一封奏疏递上去三日,如石沉大海。
岳峰踏着满地落叶去风宪司时,刚进角门就听见谢渊的怒喝。
正堂里,谢渊正对着一叠镇刑司文书火,额角青筋突突直跳,案上的茶盏都震得跳起来:"
你看这些混账东西!
"
他将卷宗狠狠拍在岳峰面前,里面全是李嵩党羽弹劾的本章,墨迹浓黑,字里行间全是刀光剑影——"
岳峰借阳曲卫之败,欲揽边镇兵权"
,"
宣府粮草足以自给,增兵纯为虚耗"
。
谢渊突然冷笑,指尖在"
虚耗"
二字上重重一点,从袖中抽出份账册,纸页边缘还带着封泥的残痕:"
可风宪司查得,宣府存粮仅够支用两月,李嵩却让户部批文写可支半年——这是要困死你,困死雁门关的弟兄!
"
岳峰的指节捏得白,甲胄的铁片嵌进掌心,渗出血珠:"
阳曲卫死难五千,难道还不够醒人?"
谢渊突然凑近,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齿间的寒意:"
昨日见陛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