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旧僚借法诛忠骨新贵携权陷将才(2 / 5)

加入书签

蓟辽边军实因宁武关危急!”

岳峰在丹墀另一侧跪地叩,甲胄撞击金砖的脆响打断了弹劾声,“当时北元三万铁骑距关仅十里,南城垣已塌,守兵不足两千,奏报往返需三日,若等兵部印信,宁武关早已城破!”

他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殿内众人,“臣按《军前急务律》‘边军危急可先调后奏’行事,调兵文书已补送兵部,绝非越权。”

王显猛地抬头,疏文在手中抖出褶皱:“《卫所调兵律》明文规定‘无论缓急,边军调动需兵部备案’,都督府令牌岂能凌驾于国法之上?”

他展开袖中调兵令副本,墨迹在晨光下泛着油光:“蓟辽参将吴谦的调兵令上,只有岳峰私章,无兵部印信,这便是铁证!”

副本上刻意隐去了宁武关急报的日期,只留着调兵的时辰,显得岳峰完全未禀明缘由。

岳峰冷笑一声:“王御史为何不提调兵令后的急报?上面明写着‘北元已架投石机,关城将破’,难道要臣眼睁睁看着宁武关陷落?”

他转向萧桓,叩道:“陛下可查蓟辽都司的回文,吴谦提兵入关后,已在宁武关击退北元三次进攻,若非及时调兵,此刻山西早已沦陷。”

李嵩见王显渐落下风,轻咳一声出列:“陛下,岳峰虽有退敌之功,然越权调兵之事不可不察。

《大吴律》载‘有功不抵过’,若因退敌便宽恕越权,日后边将皆以‘急务’为名擅动兵马,国体何在?”

他偷瞄萧桓神色,又补充道:“吴谦是岳峰在大同卫时的旧部,两人私交甚密,此番调兵恐非仅为战事……”

张懋立刻附和:“英国公府收到线报,吴谦所部入关后,粮草皆由岳峰私库供给,未走户部账册,这其中恐有结党营私之嫌。”

殿内的弹劾声再次高涨,勋贵们的目光如针般刺向岳峰,仿佛已认定他图谋不轨。

岳峰怒视二人,甲胄上的冰碴簌簌掉落:“吴谦粮草走的是边军应急账,有宁武关守将为证!

李大人屡次阻挠边事,张大人私扣军粮在前,如今反倒诬陷臣结党,敢问二位,宁武关守兵在城上嚼雪时,你们在何处?”

他的声音带着边关风雪的寒意,让殿内的喧嚣瞬间沉寂。

王显的弹劾疏很快传遍京师,朝野皆知他是李谟旧部。

三年前,李谟任兵部尚书时克扣大同卫粮饷,岳峰时任参将,冒死奏报,终将李谟扳倒致仕。

如今王显难,明眼人都看出是“旧怨新报”

岳峰在都督府翻看卷宗,亲卫捧着吴谦的回函进来:“参将说调兵令已补送兵部,可王显故意截取未备案的副本。”

岳峰捏着回函的手指泛白,案上《军前急务律》的注疏写着“边军危急可调兵,三日内补备案即可”

,王显却断章取义,只提“未奏报”

不提“急务”

“他们要的不是律法,是我的命。”

岳峰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想起李谟致仕前“必让你身败名裂”

的狠话,心口阵阵紧。

粮饷案牵连甚广,李嵩、张懋怕他查出更深的猫腻,才借王显之手罗织罪名,欲除之而后快。

十一月初八清晨,都察院正堂的铜獬豸香炉里燃着陈年檀香,烟气在晨光中凝成细缕,却驱不散堂内的肃杀。

河南道御史王显端坐主审席,青袍上的獬豸补子在烛火下泛着冷光,身后三位陪审御史皆是前兵部尚书李谟旧部,三人袖口暗绣的“谟”

字纹在阴影里若隐若现。

岳峰一身素色便服踏入正堂,腰间仅悬着都督府令牌,甲胄上的霜痕虽已洗净,眉宇间的疲惫却藏不住。

他刚站定,王显便猛地拍响惊堂木,木槌撞击案面的脆响震得烛火摇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