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莫道孤臣无退路江山倚重有君王(5 / 5)
固边”
的匾额,对周毅道:“军仓是死的,人是活的。
要让士兵参与监仓,让军属监督粮饷,才能长久。”
他还制定《军仓互查法》:“大同、宣府、延绥军仓每季度互查,防地方官勾结作弊。”
此法后来写入《大吴军法》,沿用百年。
年终考核,谢渊再次请辞,萧桓却下旨:“加谢渊少傅衔,仍掌风宪司,兼领军仓监事。
特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示优宠。”
旨意一下,朝野震动——这是开国以来文臣少有的殊荣,既是对谢渊的肯定,也是对勋贵旧党的震慑。
张懋等人见萧桓如此信任谢渊,再不敢妄动,甚至主动配合风宪司查案。
吏部按谢渊建议,推行“官员异地轮岗制”
,防止“盘根错节”
;户部清查“勋贵占田”
,将多占土地分给军属,民心大安。
谢渊虽未完全辞功,却以“分权不夺权,务实不务虚”
的智慧,化解了“权臣之嫌”
。
清明时节,谢渊再次赴大同巡查,见军仓粮满,边军操练正酣,烽燧炊烟准时升起,心中一片安宁。
玄夜卫送来京师消息:“陛下将您的《辞功疏》与《军仓法》刻石立碑,立于太学,供百官效仿。”
谢渊站在长城上,望着南来的春风吹绿草原,想起萧桓的话“江山倚重有君王”
,忽然明白:真正的功,不是权位高低,而是能为江山留下制度,为百姓留下安宁。
他对身边的缇骑道:“回奏陛下,臣愿留任,直到吏治清明、边军稳固,再无辞功之由。”
春风拂过,吹动他的袍角,远处的军仓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像一座永远矗立的丰碑,见证着一位老臣“功成不居,务实报国”
的赤诚。
片尾
《大吴会典?风宪制》载:“谢渊辞功,帝‘固留不许,加少傅衔,赐剑履上殿’,立‘风宪司、兵部、军仓分权制衡之制’,‘风宪掌监察,兵部掌调度,军仓掌储粮,互不相统,皆对帝负责’。
大同军仓‘成于渊之手,储粮百万石,终德佑朝无亏空’,‘九边军粮充足,边患止息’。
《大吴史?职官志》补记:‘渊之辞功,非消极避世,实乃“以退为进”
,既明君臣之分,又立制度之规,故“帝信之愈深,朝局赖之愈稳”
。
’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论曰:“德佑中兴,谢渊居功至伟,然其最难能可贵者,非整肃之威,非革新之力,而在‘功成不恋权,位高不忘本’。
三疏辞功,显其‘避权臣之嫌’的清醒;赴边督仓,显其‘务实报国’的赤诚;分权制衡,显其‘立长久之制’的远见。
帝萧桓知其赤诚,故‘固留而不疑’;朝局赖其威望,故‘整肃而不乱’。
二者相得,方有‘吏治清明、边军稳固’之局。
史称‘渊之辞,成于帝之留;帝之留,成于渊之忠’,诚哉斯言!
盖治国之道,不仅在能臣之贤,更在君臣之相知相信,此德佑中兴之根本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