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新锁难藏陈旧罪慌颜怎掩叵测心(1 / 5)
卷
《大吴会典?内廷巡查规制》载:“凡帝王巡查内廷衙门,需循‘先传口谕,后携印信’之制:口谕需明言巡查事由、范围,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亲传;印信需携‘内廷巡查印’,盖于巡查文书之上,以示皇权亲至。
掌印官得谕后,需率属官着公服、持手本,迎于衙门正门外三丈处,按品级排班跪迎,不得有误。
巡查时需行‘三查三验’:一查刑具,观其是否合规制、有无私造重刑,刑具册需与实物核对;二查狱册,验人犯姓名、罪名、收押日期是否与通政司备案一致,有无涂改痕迹;三问人犯,需隔牢对质,核实供词与案卷是否相符,不得由属官代答。
所到之处,掌印官需亲为回话,若有篡改记录、隐瞒罪证、推诿塞责者,以‘欺君罔上’论罪,轻则革职,重则处斩。
镇刑司地窖属‘内廷机要重地’,非巡查不得擅入。
开启需掌印官亲持‘内廷密匙’——密匙分两瓣,一存司礼监印绶房,一由掌印官贴身收执,两瓣相合方能启锁。
每季度孟月,需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刑部典狱司郎中共同查验:一验锁具完好度,有无撬动痕迹;二比对封条印记,是否与上月封存一致;三记录锁芯磨损、钥匙孔痕迹,存档于《内廷机要查验册》,以备日后查考。
如有缺失、篡改,查验官与掌印官同罪。”
紫袍亲赴狱门深,冷眼观形辨伪真。
新锁难藏陈旧罪,慌颜怎掩叵测心。
阶前吏役皆垂,庭下奸邪暗失神。
一探已窥千尺黑,清风终要扫浮尘。
德佑二十九年十月十二,深秋的寒风卷着枯黄的槐叶,打着旋儿掠过镇刑司的青砖瓦房,门楣上“镇刑司”
三个鎏金大字被风蚀得边角暗,在阴沉天色下泛着冷硬的光。
萧桓身着藏青色常服,外罩一件素面貂皮披风,只带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德全与四名玄夜卫亲随——亲随们皆着便服,腰间暗佩短刀,脚步轻得像猫,借“巡查内廷刑狱”
之名,悄无声息地停在镇刑司门前。
镇刑司掌印太监王林早已率属官候在门外,见萧桓下马,慌忙“噗通”
跪倒,身后十余名属官也跟着齐刷刷跪下,青石板上顿时跪了一片。
王林的蟒袍在寒风中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双手按在地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声音里带着刻意拔高的谄媚,却掩不住颤的尾音:“奴才王林恭迎陛下,陛下圣驾光临,镇刑司真是蓬荜生辉……”
“免礼。”
萧桓的声音平淡无波,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属官——个个垂敛目,有人手指不自觉地绞着朝服玉带,有人喉结悄悄滚动,连呼吸都放得又轻又浅,像一群受惊的鹌鹑。
他接过李德全递来的暖手炉,白铜炉身烫着缠枝纹,掌心却仍觉冰凉:“近日都察院参你私用刑具逼供,朕来看看,镇刑司的规矩究竟还在不在。”
王林的额头瞬间渗出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淌,在下巴汇成小水珠。
他强撑着挤出笑容,膝盖在青石板上微微挪动,试图离萧桓更近些:“陛下明鉴!
都察院许是听了小人谗言,镇刑司一向依《大吴会典》用刑,竹板、木杖都按规制尺寸打造,绝无滥刑之事!
奴才这就带陛下查验刑具、狱册,以证清白!”
萧桓未接话,径直迈步进门。
镇刑司的庭院扫得异常干净,连青砖缝里的杂草都拔得精光,却透着一股刻意修饰的僵硬——墙角的蛛网刚被扫过,留下零星的蛛丝;廊下的灯笼崭新,连穗子都没褪浆;唯有阶前的青苔,在石缝里藏着些未除净的痕迹,泄露了平日的疏于打理。
他目光落在廊下的刑具架上——竹板、木杖码得整整齐齐,竹板边缘光滑,木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