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莫学匹夫争意气且待清风破雾来(1 / 5)
卷
《大吴会典?兵部军略》载:“边警同时起,需辨主次缓急,核南北强弱,量军实多寡,定守战之策。
北疆守以烽燧、粮草,南疆制以水师、土司,非万不得已,不轻分兵,不盲急战。”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八,廷议第七日,紫宸殿的空气里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
前六日的粮草、谍证、边军、史论之争尚未平息,主战派内部却因“先救南还是先援北”
分裂成两派。
御案上摊着北疆大同卫的《烽燧急报》与南疆钦州卫的《水师塘报》,墨迹未干的字里行间都透着焦灼。
檐外的秋风卷着细雨拍打着窗棂,像在为这场激烈的争辩伴奏。
北尘南雾同时起,朝堂争论裂两派。
轻言急战非良策,妄说分兵是祸胎。
固垒先筹三月粮,封港暂断敌寇财。
莫学匹夫争意气,且待清风破雾来。
辰时七刻的钟声余韵还在紫宸殿的梁间回荡,威远伯李穆已按捺不住胸中的焦灼,猩红的公侯袍袖猛地一甩,带起一阵风,将案上的宣纸吹得簌簌作响。
他大步出列,腰间的玉带扣“哐当”
撞在护心镜上,声音里满是不容置疑的急切:“陛下,南疆局势更急!”
李穆将一份泛黄的塘报重重拍在紫檀木案上,纸张边缘因用力过猛向上卷起,露出里面粗糙的麻纤维,墨迹因潮湿微微晕开:“钦州卫昨夜三更递的急报,南越已联合龙州土司围城三日,箭都射到城墙根下了!”
他的指尖点在“龙州危在旦夕”
几字上,指节因用力白,“若再迟缓半日,龙州必失!
土司向来见风使舵,若见朝廷不救倒戈南越,南疆十二州都会像多米诺骨牌般动摇,到时候不仅丢了安南屏障,连两广每年三百万石的赋税都要断绝,国库如何支撑?”
他的目光扫过群臣,眼角的皱纹因急切挤成一团,语气带着刻意拔高的激昂:“臣请旨先援南!
调神枢营三万精锐、水师战船五十艘,由臣亲自统领,半月内必解钦州之围!”
说罢,他刻意挺了挺腰板,眼角却飞快地瞟向站在殿角的镇刑司太监王瑾——那眼神里的默契只有两人知晓。
谁都清楚,李穆的妻弟在龙州做通判,这几年借着土司贸易赚得盆满钵满,这场“援南”
背后藏着多少中饱私囊的勾当,怕是只有案牍里的账册才说得清。
“威远伯简直本末倒置!”
一声怒喝陡然炸响,宁远侯赵承大步踏出武将列,他是北疆将门出身,胸前的鱼鳞甲还沾着未擦净的沙尘,甲片缝隙里甚至能看到干涸的血迹,显然是刚从边关赶回。
“北疆才是心腹大患!”
赵承的声音比李穆更洪亮,带着边关风沙的粗粝,“北元新汗虽内乱,却有太师也先统兵五万压境,大同卫的烽燧已丢三座,守卒的尸骨还挂在烽燧杆上!”
他将一份焦黑的残报狠狠拍在案上,纸张边缘还留着火烧的焦痕,上面“城楼已塌半”
的字迹被血渍浸染得模糊:“这是大同副总兵周毅昨夜亲率死士突围送出的急报,‘城楼已塌半,守卒不足千,弓箭告罄’,字字泣血!”
赵承猛地指向御座方向,单膝“咚”
地跪在金砖上,甲胄碰撞声震得殿中檀香都跟着颤抖,“若大同破,北元骑兵三日可至居庸关,铁骑踏过卢沟桥时,陛下再想救就晚了!”
他仰头望着萧桓,目光灼灼如炬:“臣请旨先救北!
调神机营五万、宣府边军两万,由臣星夜驰援大同,定保京师无虞!”
话音未落,武将列中顿时炸开了锅,与北疆军卫沾亲带故的勋贵纷纷往前半步附和,与南疆土司有往来的官员则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