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4 / 5)
商民们看着新印泥上的獬豸火漆,终于敢将多年囤积的盐引取出纳马。
萧枫的骑兵营设立验印房,墙上悬挂着盐引、印模、战马牙口的对照图。
"
弟兄们,"
他敲着验马锤,"
以后看马,先看牙口,再对印模,少一个缺角都不行!
"
宣府镇急报入京,玄夜卫在死囚牢搜出用旧印泥写的密信,只有"
飞鹰重开"
四字。
谢渊将密信置于密水中,显形出瓦剌文"
霜降袭关"
——墨迹中的蓝宝石粉在验毒纸上再次呈现孔雀蓝。
"
传令萧将军,"
他在军报上批注,"
用新铸的獬豸印,给瓦剌回一封大礼。
"
全国官印大清查持续三月,玄夜卫在忠勇侯府祠堂夹墙,又现三方刻着飞鹰纹的印模。
谢渊看着印模上的油垢,知道官腐的余毒仍在,但每查到一方印模,就有十位边军在长城上敲响警示钟。
边关百姓自组成护印队,每人袖中藏着獬豸纹铜片。
"
谢大人说,"
老盐工王大爷晃着铜片,"
看见飞鹰印,就去敲城楼上的獬豸钟。
"
谢渊将熔毁的印模残片封入铅盒,附上周龙密信、商队领供词,藏于风宪官署密档阁。
铅盒表面刻着:"
观此印,知官腐如何挖国根基。
"
新任官员入职时,必在铅盒前默立一个时辰,听风宪官讲述印玺案详情。
《大吴印玺制》新增条款刻于午门石碑:"
官印笔势永遵泰昌旧制,敢改者族诛。
"
谢渊设计的獬豸印纽成为定制,工匠铸造时需在印底刻上自己的姓名,世代追责。
萧枫将印玺案编成《边军宝鉴》,每册页印着飞鹰印与獬豸印的对比图。
"
记住,"
他在训令中写道,"
看见飞鹰印,就是看见敌国的刀;看见獬豸印,才是看见大吴的天。
"
涿州盐工将新印泥配方刻在祖宅照壁:"
砂七墨三,国法如山;若掺他物,断子绝孙。
"
孩童们在照壁前背书时,手指会沿着獬豸纹的刻痕描摹。
片尾
《大吴印玺考》终卷记载:"
德佑十五年夏,谢渊破三法司印案,熔通敌之印,正国之信。
自此,獬豸印纽高悬,飞鹰暗纹永绝,边军战马得食真粟,商民纳马始见真章。
"
谢渊站在午门獬豸像前,手中勘合符与城楼上的官印在夕阳下相映成辉。
他想起查案时的每个细节:印泥燃烧的蓝焰、印模缺角的赤铁矿、边军断腿的骨茬。
"
林缚,"
他忽然道,"
去把销毁册的伪造页,拓印百份,分送各衙署。
"
新任镇刑司掌印官第一次批红时,看见公案上的印模残片,握笔的手迟迟未落。
他知道,自己的每一笔,都将被历史刻进印模的缺角里。
风吹过午门城楼,带着印玺案的故事飘向塞北。
后世官员路过獬豸像,会抚摸兽角上的刻痕,那是谢渊当年亲手凿下的警示:"
官印之下,是万民生计,是边关安危,容不得半分苟且。
"
卷尾
太史公曰:观三法司印之变,知官腐之恶,莫甚于盗国之信。
镇刑司改印笔以媚敌,掺敌砂以资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