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5 / 6)

加入书签

诵则例条文。

"

末将今日起,"

年轻的盐运使声音坚定,"

必守印如守心,护民如护国。

"

碑侧的石案上,陈列着查没的镇刑司旧印、泰和号密约、王琼的玉带扣。

往来商民路过,都会驻足唾弃,这些罪证,成了官腐的最好警示。

当阳光扫过罪证,纹章在阳光下格外明亮,仿佛在诉说:任何借先帝之名的舞弊,终将被国法严惩。

《大吴盐法考》记载此事:"

德佑十五年春,谢渊查两淮盐运,破泰昌朝官腐之网。

遗诏印泥显形之日,即官商合流覆灭之时。

"

两淮的盐工将此案编成说书,在茶肆里传唱:"

谢大人,勘合符,照破官腐千万户;獬豸角,斩奸邪,护我大吴万里途。

"

孩子们跟着唱,稚嫩的声音里,是对国法的信任,对清官的期盼。

晋商代表联名上书,请求刻碑明志:"

愿以泰和号为戒,"

他们的联名信上,按满商印,"

守开中之制,绝通敌之念。

"

谢渊望着联名信,知道,官腐的肃清,离不开商民的觉醒。

萧枫在边关传檄,将两淮盐运案写入军规:"

凡战马缺额、盐引失序者,"

他的声音响彻军营,"

皆照谢公之例,一查到底。

"

根据此案,大吴推行印信新政:"

风宪官三年一换,盐运印信半年一验。

"

谢渊的勘合符样式,被铸入盐运司的官印,成为防伪的标记。

新铸的印纽,角尖直指北方,那是瓦剌的方向,也是国法的方向。

谢渊将此案的所有证据,包括账册、印模、密约,封入铅盒,藏于风宪官署的密档阁。

每任风宪官入库时,都能看见王琼的玉带扣在玻璃罐中,泛着冷光。

密档阁的钥匙,由两淮盐民代表和凤宪官共同掌管,这是谢渊设计的民心防线。

《大吴官制史》评价:"

两淮盐运案,非独盐法之变,乃官制之痛。

谢渊以账册为刃,剖开国脉之腐,使泰昌朝之暗,重见天日。

"

德佑十六年夏,谢渊再访两淮,盐场的白盐如山,商队的战马膘肥体壮。

盐运司的账册上,"

纳马数"

栏的墨色清亮,再无硫黄的腥甜。

"

大人,"

林缚指着远处的商队,"

泰和号的后人,现在只运官马。

"

谢渊点头,驿馆的案头,摆着王琼的供词抄本,谢渊时常翻阅:"

官之腐,始于贪,成于伪,终于亡。

"

他的批注写在页边,"

借遗诏之名者,必被遗诏之光照亮其奸。

"

窗外,镇刑司的飞鹰旗已被獬豸旗取代,风过处,旗角猎猎,似在诉说国法的威严。

《大吴盐法考》的末尾,谢渊的题记这样写道:"

盐运之弊,非盐之弊,官之弊也。

官正则盐流清,官腐则盐脉浊。

吾辈当以两淮为鉴,守官如守盐,护制如护命。

"

风穿过盐场的栈道,带着咸涩的气息,仿佛在提醒世人:官印之下,藏着的是民生,是国脉,容不得半点舞弊。

卷尾

太史公曰:观两淮盐运之变,知官腐之恶,莫甚于盗名。

王琼之流,借泰昌遗诏为虎皮,行通敌舞弊之实,致盐引失序、战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