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但求河晏民安乐不吝丹心照汗青(4 / 4)
慰。
"
谢大人,这水尺法确实好用,如今测水再也不用凭感觉了。
"
一位老河工笑着说道。
谢渊点头:"
以后每月都要将数据汇总,绘制流变化曲线,若有异常,即刻上报。
只有精准掌握水势,才能治好河患。
"
他深知,新法推行并非易事,但只要坚持下去,必能见到成效。
黄河的水依旧奔腾,但有了水尺法,治理河患便有了更科学的依据。
片尾
德佑十四年春,黄河水患终于得到缓解,两岸麦苗茁壮成长。
谢渊站在新修的堤坝上,看着远处水文站的吏员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慨。
李正匆匆赶来,手中拿着明黄诏书:"
大人,陛下升任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快接旨吧。
"
谢渊却只是微笑着摇头:"
河道测绘已成体系,接下来便需要更多的人来守护。
我虽升职,但治水之路永无止境,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去治理。
"
他弯腰拾起一块河石,奋力掷入河中,看着水面泛起的涟漪,仿佛看到了大吴河防的未来。
水尺法的引入,只是一个开始,而他,将继续为百姓的安宁而奔走。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引入水尺测河,可知守旧之臣,囿于成法而拒新;济世之士,胸怀天下而图变。
其以西洋之术为眼,洞察河道之诡谲;凭浩然之气为剑,斩断贪腐之根源。
周弘文之流,机关算尽,终难逃天网恢恢。
谢公之智,在于不拘古法,博采众长;谢公之勇,在于直面强权,不畏生死。
此役也,非独破一桩贪腐大案,更开大吴水利测绘之先河。
然河道治理,任重道远;革新之路,荆棘丛生。
谢公之精神,如黄河之水,奔涌不息;谢公之功绩,似中岳之山,万古长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