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纸章程开富路千钧重担压身腰(4 / 4)
>二十余万流民中,近半数成为河防营卒,穿上了崭新的军装,挺直了腰杆;其余人或返乡务农,在自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或在县城谋得营生,开启了新的生活。
谢渊站在新筑的“安澜堤”
上,望着滔滔黄河水,听着百姓欢呼“谢青天”
,眼眶不禁微微热。
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欣慰与满足。
李正疾驰而来,手中明黄诏书猎猎作响,脸上洋溢着喜悦:“大人!
陛下旨意,《工粮互换章程》颁行天下,着您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
谢渊望着堤下挑着粮担返乡、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流民,缓缓接过诏书,轻轻卷起:“去把各州县执行卷宗都拿来,我要逐字核对。
河防易修,人心难正。
这‘以工代赈’的路,才刚刚开始,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弯腰拾起块鹅卵石,奋力掷向河面,看着石子在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推行以工代赈,可知利民之策,必遭既得者阻;济世良方,常伴奸佞之谤。
其以《荒政要览》为甲胄,驳群臣之谬论;制勘合文书为利剑,斩贪墨之祸根。
陈显文之流,机关算尽,终难敌天道人心。
谢公之智,在于引古证今,化危为机;谢公之仁,在于心系苍生,不畏强权。
此役也,非独解一时之饥馑,更创百年之良例。
然民生多艰,吏治复杂,赈济之道,需代代相承。
谢公之精神,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谢公之德政,似巍峨青山,屹立不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