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o章 凿开混沌水汪洋疏凿功多禹力强(1 / 4)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河防通考》载:"

河政不修,仓廪不实,国本动摇。

堤防之溃始于蚁穴,仓庾之空起于鼠蠹。

"

德佑十一年夏,黄河河南段骤决,七县预备仓荡然无存。

谢渊临危受命,于浊浪中察堤坝之弊,于账册间寻仓粮之虚,一场关乎国本的治水查贪之役,在漫天黄沙中拉开帷幕。

凿开混沌水汪洋,疏凿功多禹力强。

但使仓廪存颗粒,何愁黎庶受饥荒。

官常不正河防坏,国法能昭吏治良。

寄语当途诸老辈,民生原是急须忙。

德佑十一年六月廿三,黄尘蔽日。

德佑帝萧桓将加急奏报摔在龙案,朱笔圈住"

七县预备仓冲毁"

数字:"

去岁刚拨的二十万石粮,怎会连个水漂都没听见?"

谢渊盯着舆图上泛着水痕的七县,想起那年在泽州所见:预备仓梁柱虫蛀,账册却记着"

新粮入仓"

"

陛下,河患与仓虚相连,臣请往河南,兼查预备仓。

"

三日后,谢渊站在决堤处。

浊流拍打着残堤,露出内层的腐木与泥沙——所谓"

石堤"

,不过外层砌石,中腹全用河沙夯筑。

他蹲下身,指尖碾开泥土,竟现半粒嵌着虫蛀痕迹的粟米。

"

谢大人远来辛苦。

"

河南布政使李贤趋步上前,三品孔雀补子的官服下摆沾着新鲜的黄河泥渍——那是今早跋涉决堤处时,被暴涨的河水溅湿的痕迹。

他腰间悬挂的牙牌泛着青玉光泽,牌面"

河南布政使司"

的阳文刻字已被岁月磨得微凸,显是久在河工任上的印记。

谢渊蹲在残堤上,指尖碾开一块混着水草的堤土,粗粝的沙砾间嵌着半粒虫蛀的粟米:"

李大人可知,"

他扬起手中盖着七县仓印的账册,桑皮纸页在河风中哗哗作响,"

洪武朝《大吴会典》卷二百零三规定,预备仓存粮霉变不得过三成?"

指向不远处竹筐里的霉变粮,"

兰阳县去年秋报存粮三万石,如今捞起过秤,"

他的拇指碾过粟米上的虫洞,"

不足两千石。

"

李贤的额角肌肉抽动,官靴无意识地碾过脚边风化的碎石:"

仓粮为百年一遇的洪水冲毁,大人何必苛责属吏"

"

百年一遇?"

谢渊翻开牛皮封面的《河工月报》,崇祯年间的朱砂批语清晰可见:"

去岁修堤用石十万方。

"

他抬脚轻踢堤岸,一块布满苔藓的石块应声而碎,石纹间深绿的藓衣足有三分厚:"

此等风化三年以上的废石,"

他将残片递给随员,"

也能算入堤工用料?"

行辕内,马灯的棉芯滋滋冒油,豆大的光团在泛黄的仓单上摇曳。

谢渊用玉尺比对着考城县的呈报:"

报霉变粮一万石,"

笔尖划过数字边缘晕染的墨渍,"

墨迹新鲜且无虫蛀痕迹,"

又翻到怀庆府页张,"

此处数字被刀片刮改后重填,"

指腹擦过纸背的毛糙感,"

显是事后涂改。

"

"

大人,"

书吏呈上水渍未干的兰阳县仓单,桑皮纸上的县仓印因浸泡而模糊,"

仓官称粮款拨给河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