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4 / 4)

加入书签

印泥相同。

他终于明白,三年前在山西驿站的那次失手,早已为今日的崩塌埋下伏笔。

谢渊独坐值房,将晋王案的最后一份供词归入《宗藩逾制案汇编》。

烛火下,供词中"

王真分润盐税"

的字句,与三个月前拒贿时的密信残片,在卷宗里形成完美的证据闭环。

他摸了摸腰间的关防,铜纽上的"

天宪"

二字,在晋王案的余温中,愈清晰。

窗外,镇刑司的囚车驶过,车轮碾过青砖的声响,如同律法的齿轮在转动。

谢渊知道,晋王案的宣判,不过是掀开了官官相护黑幕的一角。

但当他看见《宪纲条例》被送往各布政司的邸报,看见百姓在预备仓前焚香,他相信,只要律法的光辉不熄,那些藏在密信里的阴谋、裹在官服下的背叛,终将在三司会审的日光下,无所遁形。

片尾

夜幕笼罩紫禁城,司礼监内檀香萦绕。

王真把玩着一枚羊脂玉扳指,听着手下回报谢渊拒贿之事。

"

有意思,"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扳指在烛火下映出晋王的影子,扳指内侧的"

晋"

字刻痕若隐若现——那是晋王萧泓亲赠的信物,与《查劾宗藩》案中私军布防图上的户部关防印如出一辙。

"

周瑄说此人难缠,果然不假。

"

他将扳指重重拍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朱砂溅出:"

去告诉晋王,就说咱们的河工孝敬该换个由头——上次黄河决堤的旧账,也该好好算算。

"

他提起笔,在密信上画了个圈,正是《河防图成》中晋王控制的盐道标记,与《整肃吏治》案中布政司参议的受贿路线完全重合。

与此同时,谢渊独坐书房,将密信残片与晋王案证物仔细封存。

他翻开《宪纲条例》草案,在"

内宦不得干预地方政务"

一条下重重画圈,笔尖却顿在"

宗藩与内臣勾连者,罪加三等"

处——此处墨迹比别处更深,正是《查劾宗藩》案中晋王与王真勾结的关键条款,与《严核考成》案中考功司评语不实的晋王党羽名单相互印证。

窗外,更夫的梆子声传来,惊起寒鸦,新的较量,已在暗潮中涌动。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拒贿一事,可知贪腐之网,上连内宦,下结外臣,盘根错节,难以根除。

王真之流,挟皇权以令百官,借制度行贪腐之实,此乃官官相护之极恶。

然谢渊以《祖训》为剑,以《会典》为盾,在开封府衙这方寸之地,与权宦展开惊心动魄的博弈。

其拒贿也,非仅为个人操守,实为守护律法尊严。

密信残片、洒金笺纸,看似细微之物,却成撕开贪腐黑幕的关键。

谢渊深知,律法之威,不在雷霆之怒,而在对每个细节的锱铢必较。

此等精神,正如其关防所刻"

天宪"

二字,虽千万人阻挠,亦要护佑百姓,匡正朝纲。

后世观此,当知清廉吏治,需有这般不畏强权、明察秋毫的担当。

而晋王案的丝丝缕缕,早已在这拒贿的裂痕中,露出了崩塌的端倪——那些看似独立的贪腐案件,终将在律法的光照下,连成一张确凿的证据之网,让官官相护的黑幕无所遁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