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干禄百福子孙千亿(1 / 3)

加入书签

卷语

《吴史?储位志》郑重载录:德佑五年孟秋,德佑帝萧桓鉴九王夺嫡之惨祸,颁诏废公开建储旧制,创秘密立储新规。

御笔亲书储君密旨,盛以黄绫玉匣,藏于乾清宫"

正大光明"

匾后。

此制承前朝血鉴,化明争为暗竞,虽使朝堂党争暂敛锋芒,然诸王转以幽微手段角力,新旧势力于政海深处激斗未休。

今录三省六部暨都察院合呈之疏,详陈储政变革之经纬,析前朝积弊,明新政利弊,唯愿陛下览之,固国本于万世。

《诗经?大雅?假乐》有云:"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

臣等荷国厚恩,膺任枢要,诚惶诚恐,稽顿,谨以公心陈言,恭呈储政革新利弊疏,以固金瓯,以安黎庶:

假乐君子,显显令。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干禄百福,子孙千亿。

臣等诚惶诚恐,稽顿,谨以三省六部暨都察院之名,恭呈储政革新利弊疏,以固国本、安社稷:

德佑元年孟夏,臣等恭诣内阁大库,启檀木柜,展阅《圣祖实录》及《九王夺嫡案宗》。

成王萧栎圈禁重华宫之绝笔卷,页便见"

金銮锁双翅"

五字,墨痕浓处浸着暗红斑点,细辨竟是指血渗入纸背,在素白宣纸上烙下深褐印记,笔锋过处力透纸背,字棱竟能划破指尖——想见当年成王以笔为刃,将十年幽禁之愤懑,尽凝于这五字之中。

前朝行公开建储之制,储君之位一经明立,便如悬于朝堂中央的鎏金靶心,引得诸王如群狼环伺。

观诸"

两淮盐引舞弊案"

,涉案盐引高达一百三十万引,折银六百万两,牵连成王、赵王、鲁王三府属官九十四员。

户部尚书王大人秉持公心,坚持彻查,竟在半年内遭匿名弹劾十七次,弹劾奏章多以"

动摇国本"

为辞,实则暗受王府指使。

此案自德佑三年春案,至德佑六年冬方结,迁延千零二十日,其间刑部十三次驳回御史台卷宗,皆以"

储位未定,事涉敏感"

为由,致使盐政紊乱三载,两淮百姓苦不堪言。

成王旧邸今为宗人府档案库,臣等查案时见东厢窗棂仍嵌半截箭簇,铁锈斑驳处可见"

赵"

字刻痕——当年赵王党羽夜袭成王邸之铁证;西廊檐下黄莺空巢尚在,残羽中混着几缕金丝,应是成王以袍服丝线所编;最触目者,墙角青苔暗纹竟与《宗人府勘图》所绘血案现场分毫不差,恍若历史在此处留下永不愈合的伤疤。

御史台黄册记载,德佑朝前十五年,弹劾奏章总计六千三百二十七道,其中四千一百零五道涉储位之争,致吏部考功司三年未行考课,全国四百余州县官缺无人补;工部营造册堆积三尺,运河修防、灾荒赈恤等项皆停滞,此皆公开建储招致党争之铁证。

《御史台志》所记"

储位明立,则群狼环伺;党争一起,则法度崩弛"

,诚不欺我。

今上践祚之初,目睹前朝因储位之争致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决意革故鼎新。

德佑元年七月乙未,陛下召集群臣于太极殿,殿中铜鹤香炉燃苏合香,青烟缭绕中,陛下扶御案而起,目若朗星,声如滚雷:"

昔朕过重华宫,见成王手书《黄莺儿》于墙,墨痕未干而血泪已透纸背。

九王夺嫡,血溅丹墀,诸王党羽互讦,致朝堂如屠场,百姓如蝼蚁。

储君之争,明则生隙,暗则存畏——朕今亲书密旨,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待朕千秋万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