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3 / 4)
色,却在掌心汗湿下透出青白。
新帝衮服上的星辰章纹在烛火中明灭,他朝服内衬的素纱中单被冷汗浸透,贴在脊背上如冰——这袭中单用湖丝织成,经纬密度达每寸九十二根,此刻却因呼吸急促而在腋下绷出褶皱,暴露出私自改制的窄袖形制。
成王萧栎的九章衮服在列王中尤为醒目,玄色衣料以金线绣日、月、星辰三章于左肩,山、龙、华虫三章缀于右肩,每颗南海珍珠都经西域匠人钻孔,用赤金镶边固定。
他俯身叩拜时,珍珠串随动作轻晃,出细碎的碰撞声——按礼制,只有天子可服十二章衮冕,他的九章服虽合亲王制,珍珠排列却暗合周天星斗数。
当殿外惊雷炸响时,衮服下摆的海水江崖纹被膝盖压出深褶,浪头纹样恰好遮住靴底暗绣的平金云纹——这双皂靴用蜀地乌皮制成,靴筒内侧的针脚比常制密三分,藏着未上报的矿税记录。
新帝升太和殿,丹陛大乐奏《海宇升平》,乐工三百六十人,皆着绯色公服,衣摆暗绣矿车纹,每车绘十二辐,应合十二月令,取"
矿车运转,国祚绵长"
之意。
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初呼"
万岁"
时,殿顶鸱吻铜铃坠地,铃舌刻"
永熙"
年号,乃帝即位时亲铸,铃身铸二十八宿纹,此刻坠地,声如裂帛;再呼"
万万岁"
,成王萧栎笏板落地,板面"
天禄永终"
四字为明矾水所书,遇热显形,恰在新帝俯视时映入眼帘;三呼罢,新帝赐宴九宾,光禄寺进鹿鼎,鼎高三尺,足刻"
天命玄鸟"
,鸟目嵌西域夜光珠,烛影摇曳中,珠光明灭如矿洞星火,应合大吴以矿兴邦之基。
帝至社稷坛,执耒耜耕籍田三匝,耒耜长六尺,木柄刻"
永兴三年"
,系泰昌帝亲题,柄包铜,刻嘉禾纹。
覆土时,土中现玉蝉一枚,长一寸二分,蝉翼刻"
传子不传贤"
五字,乃永熙帝前夜所埋,取"
蝉蜕于浊秽,以传圣绪"
之意。
诸王随祭,秦王萧槿佩剑穗子垂落,穗结为三股九花,与私军军旗结式相同;赵王萧桭酒盏倾斜,酒液在坛砖上画出矿脉走向,恰合其封地黑驼山矿脉分布;成王萧栎踏碎石敢当,石中铜印现"
权不借人"
,印纽螭纹与传国玉玺纽饰互为阴阳,知天命不可私相授受。
祭毕,新帝回望社稷坛,坛上五色土青、红、白、黑、黄,与九王封地矿脉颜色一一对应:秦地黑土对应铁矿,赵地红土对应铜矿,成地青土对应锡矿,恰似大吴江山的微缩版图。
禅位大典终成,永熙帝退居太上皇,移居仁寿宫。
新帝萧桓御笔亲书《即位诏》,诏文三千言,曰:"
朕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矿脉者,国之血脉,民生所系"
诏成,以传国玉玺钤印,印泥用楚王封地铜矿朱砂,经七蒸七漉,加阿胶、麝香调制,色如凝血,盖在黄绫之上,朱印边长三寸九分,与圜丘苍璧、太庙金盆血痕遥相呼应,成"
天地人"
三才之象。
是夜,乾清宫烛影摇红,新帝展《皇舆矿脉图》于案,图上朱砂标记与今日诸王站位暗合:秦王居北,对应北疆要矿;赵王居西,对应陇右铜场;成王居南,对应衡州锡坑。
笔尖悬停于北疆要矿的朱砂批注处——此处矿脉曾铸太宗昭武甲胄的玄铁,曾熔泰昌救民钱币的精铜,而今又以丹砂印记见证皇权更迭。
砚台里的松烟墨尚未全干,矿图上的朱砂血痕与殿外风雪交融,大吴的矿脉之争如同砚中未研的墨锭,在历史的磨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