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可叹此身何处去太平时代作顽疏(1 / 4)
卷语
《吴史?职官志笺注》载:永熙十三年冬,太子失势,朝局动荡。
永熙帝萧睿深谙驭下之道,借诸王迁转之机,以资源分配为棋,在辖地、职司调整中暗藏制衡之术。
御史谢渊凭借对《皇舆资源图》《矿冶通考》等典籍的精研,从枯松脂运输、铜矿染痕等细微处入手,层层剖析帝王构建的权力平衡体系。
这场不见硝烟的资源博弈,既彰显古代权谋智慧,更将九王夺嫡的波谲云诡展露无遗。
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
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
碧空云尽孤鸿远,清夜月来双燕疏。
可叹此身何处去,太平时代作顽疏。
永熙十三年腊月廿九,未时三刻。
御史台书房内,烛火摇曳,映得谢渊苍白的面庞忽明忽暗。
案头摊开的《皇舆资源图》上,朱红漕运线与墨黑疆域轮廓交织如网,将他的目光牢牢困住。
前日永熙帝的诏令犹在耳畔回响,秦王萧槿封亲王领庐山榷场却解京营印,赵王萧桭调江南盐运使离京,韩王萧柠兼掌宗人府与宝源局。
这些看似寻常的人事变动,在谢渊眼中却如同一团团迷雾,亟待破解。
他的手指沿着九江漕运线缓缓滑动,指甲突然重重按住庐山榷场的标记,喉结不自觉地上下滚动:“周立,取去年庐山榷场税册,要最详尽的那版!”
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待泛黄的税册呈上,谢渊快翻阅,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突然,他的瞳孔猛地收缩,手指死死抠住书页:“枯松脂三千斤!
这数字”
话未说完,他已抓起案头的《榷场税则》,快翻至“特殊物资征税条目”
。
“诸位请看,”
谢渊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此松脂正是此前兵器车淬火料、矫诏墨料的核心成分。
陛下以茶税之名,实则赐还秦王私军物资命脉!
表面上收了京营兵权,却在战略物资上暗中补偿。”
他的目光扫过舆图上秦王新辖的区域,脑海中不断推演着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一招看似削弱兵权,实则将秦王私军命脉牢牢攥在手中,还让秦王对朝廷感恩戴德。
帝王心术,当真深不可测!”
想到此处,谢渊不禁一阵后怕。
他深知,自己正在触碰一个巨大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一旦揭露,必将在朝堂掀起惊涛骇浪。
但作为御史,查明真相、匡扶正义是他的使命,即便前方荆棘丛生,他也绝不退缩。
酉时,暮色渐浓,谢渊将赵王调令文书平铺在特制的透光板上,借着最后一丝天光仔细端详。
他先将文书封匣凑近鼻尖,轻轻嗅闻,眉头瞬间拧成一个“川”
字:“这桐木的气味不对,含孔雀石绿。”
说着,他翻开《矿冶通考》,快查找相关记载,“果然,此为楚王辖地铜矿独有的伴生矿染痕。
赵王的调令文书封匣,为何要用楚王辖地的木材?”
带着疑问,他又拿起文书衬纸,对着烛光反复查看。
当看到那熟悉的帘纹时,他的心跳陡然加快:“这帘纹,竟与私铸钱币的工坊密纹绢一致。
事情越蹊跷了。”
谢渊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纸张,仿佛这样就能触摸到真相。
最关键的现来自印泥残渣。
他取出火折子,小心翼翼地烘烤印泥部位。
刺鼻的硫化物气味弥漫开来的瞬间,他瞳孔骤缩,猛地站起身,撞得桌椅出刺耳的声响:“是‘醋淬铜’的气味!
与赵王铁坊非法工艺、匠人血衣上的残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