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边头公卿方食肉日募材兵护蛮触(3 / 4)
p>忽然指向赵王袖口露出的暗红色粉末,"
而不是魏王私矿独有的赤焰矿粉残留。
"
赵王的瞳孔骤缩,袖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扣——那是赤焰矿锻造的私印纹样。
转瞬他又恢复如常,指尖划过卷宗架:"
御史大人对宗人府的旧规,"
忽然凑近,压低的声音里带着冰碴,"
比对自家祖谱还熟。
"
暮色中的大理寺前,陈素望着檐角铜铃,往事如潮水涌来:那年在江西,谢渊还是个敢当街拦下他轿子的新晋御史,而今已能独当一面。
"
大人,"
谢渊的声音打断回忆,手中《大吴会典》翻在"
风宪官互勘"
条目,"
您看这火漆残片、工匠记录、闭门状,"
他将三样证物摆成三角,"
像不像魏王当年私铸的钱模?"
陈素的手指忽然停在自己二十年前的批注上——"
律法如秤,不容私铸"
。
他猛然将辞官折撕成两半,纸页碎裂声惊飞梁间栖鸟:"
明日早朝,"
他掏出袖中藏着的玄夜卫调档路线图,上面用朱砂标着十七处可疑停留点,"
便请陛下准我们开勘宗人府银柜,验一验那些被调换的卷宗,"
目光落在谢渊手中的验印锥,"
是否真的盖着三法司的紫泥印。
"
刑部衙门前,谢渊望着掌心的红痕——那是验印锥柄上"
风宪"
二字烙下的印记。
他展开最新密报,庐山矿区的私铸工坊分布图上,十七个红点如棋子般散落:"
赤焰矿粉、庐山铁砂、宗人府旧档,"
他低声自语,验印锥在图上划出连线,"
魏王余党借赵王之手调换卷宗,就是要让火漆印之争,"
忽然抬头望向皇宫方向,"
成为诸王互撕的导火索。
"
霜花落在验印锥尖,转瞬融化成水珠。
谢渊知道,当陈素撕毁奏折的那一刻,他手中的锥子,便不再只是查案的工具,而是刺向权谋网络的利刃。
那些被精心掩盖的矿粉痕迹、被巧妙调换的卷宗页脚、被威胁封口的证人证言,终将在律法的光照下,露出最真实的模样——哪怕这光芒,需要用无数个日夜的熬煎来换取。
卷尾
史臣论曰
谢渊与陈素,诚风宪官之双璧也。
渊持验印锥以察秋毫,素执《会典》以正纲纪,一者证物追迹,一者据法力争,二人相得,如钢刀配鞘、秤杆系锤,方解卷宗被换之局,破火漆印伪之谋。
观其查案也,谢渊以验印锥为刃,勘火漆配比、辨工匠技法、追调档路线,丝丝入扣,尽显物证之术;陈素以《会典》为盾,引互勘条例、斥违制调档、抗权贵威胁,侃侃而谈,尽展律法之威。
此等珠联璧合,非仅智识相契,更因公心相通。
然赵王之流,仗宗正之权,行私铸之实,借新印以盖旧恶,挟玄夜而胁法司,足见宗藩之祸,已入膏肓。
自神武朝分封以来,诸王私矿、私铸、私兵屡禁不止,至永熙朝而愈烈,律法在侧,而权柄滔天,此诚大吴之危也。
幸有谢渊临危不惧,陈素老而弥坚。
渊之验印锥,凿开卷宗迷雾;素之《会典》文,照破官贼假面。
二人虽位卑,却敢捋宗藩之须;虽力薄,犹能护律法之辉。
昔者包拯拯民于冤,海瑞抗疏于朝,谢陈二人,庶几近之。
史臣叹曰:宗藩如虎,律法如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