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金銮殿上无曲笔玉阶之下有民声(1 / 2)
卷语
《大吴会典?朝会仪轨》载:"
京官面圣,必陈三事:一曰民生疾苦,二曰官署贪墨,三曰边备隐患,违者以欺君论处。
"
永熙三年秋,谢渊集五载账册、千民血证以叩天阍,三丈长卷标红处尽是匠人骨血,玉阶之下砖模阵皆为黎庶心声。
当王世贞的"
金銮无曲笔"
之歌唱响,且看这一场天听震动如何让左手颤笔显形于丹墀,使匠人冤声上达于九霄,在冕旒玉佩间劈开贪腐者的双重假面。
金銮殿上无曲笔,玉阶之下有民声
永熙三年十月初七,卯时初刻。
金銮殿的青铜龟鹤炉吐着龙涎香,谢渊的官靴踏过九级汉白玉阶,手中三丈长卷在晨风中展开,红笔标注的"
十"
字颤笔如滴血红梅,在明黄绢面上分外刺眼。
殿外传来此起彼伏的砖刀撞击声,数千民工跪举砖模。
"
启禀陛下,"
谢渊的声音撞在蟠龙柱上,惊得檐角铜铃轻响,"
此卷列五年间工部账册篡改处共三百二十处,每处十字末笔颤痕,皆对应元兴十七年失踪匠人。
"
他指向绢面红点,"
元兴十五年冬,李邦彦左手敷追风膏改账,墨痕含薄荷脑结晶,与太府寺弩箭毒剂成分相同。
"
千民叩阍
永熙帝的手指在龙案上顿住,目光扫过卷的寒梅暗记——那是泰昌朝清流党专用的防伪纹。
殿外民工的砖模碰撞声突然整齐,化作"
清天大人"
的山呼,声浪撞得丹墀石砖轻颤。
谢渊趁机呈上父亲的旧稿与王大柱的血书,两卷残页在案头拼成完整的北斗阵:"
李邦彦左手书十字,右手盖襄王银鱼印,表面是工部折耗,实则是每七石粮换一具弩机的私军密约。
"
"
陛下请看,"
谢渊掀开长卷末页,露出萧氏官窑地道图,"
丙巳位砖窑的三百二十具骸骨,掌心刻着的砖模编号,与账册篡改日一一对应。
他们不是病故,是被左手改账的笔,封进了燃烧的砖窑!
"
殿内重臣皆色变,户部尚书萧睦之忽然出列:"
谢渊,你怎知不是匠人自毁?因为每具骸骨的寒梅刺青,"
谢渊举起陈大柱的断指檀木匣,"
都与泰昌朝匠人腰牌暗记吻合。
而李邦彦左臂的烫伤疤痕——"
他指向舆图上的砖窑标记,"
正是当年封窑时被匠人陈六的血溅所致,此疤与《太医院脉案》记载完全一致。
"
片尾:
永熙帝猛然起身,冕旒撞击玉磬出清越鸣响,惊飞梁上栖着的寒鸦:"
三法司何在?臣在!
"
三法司堂官齐整抱拳,腰间獬豸纹玉佩在晨光中泛着冷光。
"
着即彻查萧氏官窑,"
宣宗的手指划过账册上的"
丙巳位砖窑"
,"
朕倒要看看,这左手写的账背后,到底埋了多少匠人白骨!
"
他望向殿外的民工砖模阵,"
传旨:匠人陈大柱等准入宫门,砖模暂存午门,待案情大白之日,刻石为碑。
"
谢渊望着宣宗震怒的面容,忽然想起父亲在天牢写的《谏臣论》:"
民声即天听,砖模即民骨。
"
此刻殿外的砖模"
清天"
二字,正被阳光镀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