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1 / 2)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会典?文书形制》载:"

藩王密约,必以蟠龙印封缄,龙睛或缺,或点金,非至亲不得辨。

"

永熙三年秋,谢渊于李邦彦书房暗格得见《襄王密约》,蟠龙缺睛处藏通敌密码,泰昌暗纹里埋血仇印记。

当王维笔下的"

故乡事"

化作案头血书,且看这一纸密约如何勾连二十年谋逆轨迹,让泉下匠人骨与案头密约字,共诉藩王虎视眈眈的故乡变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永熙三年九月十八,子时初刻。

李邦彦的书房笼罩在秋雨织就的夜幕里,谢渊的指尖沿着博古架第三层的寒梅纹暗扣轻按,胡桃木书架无声滑开,露出尺许见方的暗格。

火折子微光映出绢书边角的蟠龙纹,龙睛处的朱砂缺了半角——正是残页密语中"

丙巳位砖窑"

的标记。

"

大人,是《襄王密约》!

"

书童福生的声音混着雨声,惊飞梁上燕雀。

谢渊屏住呼吸展开黄绢,封口的蟠龙印缺睛处嵌着细小的砖粉,与萧氏官窑丙巳位砖窑的土质完全一致。

密约行"

元兴十七年冬,砖模铸箭事"

的字迹,正是李邦彦的笔锋。

绢书末页突然刺痛双眼,父亲的名字"

谢明修"

被红笔圈了七圈,旁边小楷写着:"

海塘案犯,当诛。

"

谢渊的指尖在泛黄的纸页上颤抖,这字迹与二十年前母亲收到的匿名信如出一辙,而圈注的红墨,分明是用匠人血混合朱砂所制。

谢渊借着月光细辨密约暗纹,现绢丝间藏着极细的北斗纹——七道星芒缺了摇光星,与李邦彦的刺青、太府寺密档的火漆印完全吻合。

"

砖模三千具,藏丙巳位砖窑,"

他念出密约条款,"

弩箭尾缀匠人编号,粮银七成入襄王别苑"

福生忽然指着密约边缘:"

大人,这里有泰昌帝暗纹!

"

谢渊凑近细看,蟠龙纹的云雷边饰里,果然藏着父亲当年设计的寒梅防伪痕迹,却在梅蕊处多了一道刻痕——那是泰昌帝临终前独有的改纹记号。

"

君自故乡来"

谢渊喃喃念着王维诗句,忽然想起父亲在天牢寄回的残图,图上未竟的北斗阵中心,正是襄王封地。

他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终于明白,李邦彦转移的不仅是旧档,更是二十年前便已埋下的谋逆火种。

片尾

丑时初刻,谢渊独坐书房太师椅,密约在膝头泛着冷光。

绢书第三页的漕运路线图上,萧氏官窑到越州港的暗线,与残页密语、骸骨墙方位完全重合,而终点"

襄王别苑"

的标记旁,画着与父亲残图相同的断梅——那是清流党遇袭的警示符号。

"

若见蟠龙缺睛,必是藩王谋逆时。

"

父亲临终前的话在雨幕中回响。

谢渊摸着密约上的泰昌帝暗迹,纹路间的血渍已黑,却仍能辨出"

清君侧"

三字的笔锋——那是泰昌帝血谏的最后字迹。

福生抱来《襄王列传》,烛火下可见襄王萧漓的封地盐铁司记录,恰与密约中的"

盐铁换粮"

条款吻合。

谢渊忽然想起李邦彦暴毙前的指向,想起丙巳位砖窑的失火通报,终于明白,这纸密约不是终点,而是二十载谋逆的开端。

寅时初刻,谢渊站在书房窗前,望着李邦彦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