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 / 2)

加入书签

卷语

吴地水网纵横,邗沟贯通南北,本应是万民衣食之源,却因贪腐成了百姓的索命河。

谢承宗父子溯流而上,所见尽是人间惨状:朱门之内,官商醉生梦死;运河之上,流民浮尸漂荡。

少年谢渊目睹此景,心中悲愤难平,与父亲一同踏上追查真相之路。

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千古喟叹,在此刻的吴国重现,而谢承宗父子能否撕开这黑暗的帷幕,还百姓一个公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泰昌六年深秋,十三岁的谢渊随父亲谢承宗巡查邗沟。

寒风裹挟着枯叶掠过水面,船行至茱萸湾时,谢渊忽然指着前方惊呼:“父亲!”

浑浊的河水中,一具尸体正随着波浪起伏,死者脚踝上系着的残破鱼符在水中若隐若现,胸口处“逃户”

二字的火印,即便经过河水浸泡,仍触目惊心。

谢承宗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伸手按住船舷,身体微微颤抖。

这些年他见过太多百姓的苦难,但每一次,仍如利刃剜心。

“停船,靠岸。”

他声音低沉而沙哑,眼中满是痛惜与愤怒。

谢渊跳下船,踩着泥泞的河岸,走到尸体旁。

死者不过三十岁上下,面容消瘦,身上衣物补丁摞补丁,显然是长期营养不良。

“父亲,他们是被苛税逼得逃向越国的。”

谢渊声音哽咽,“可越国也未必是活路……”

谢承宗蹲下身,仔细查看尸体,现死者手中还紧紧攥着半块黑的饼。

“这是麦麸饼,寻常人家只有在灾年才会吃。”

他站起身,望向波涛汹涌的运河,“邗沟漕运关乎吴国命脉,如今却成了官商盘剥百姓的工具。”

入夜,谢承宗带着谢渊来到扬州漕运司。

烛火摇曳,映得墙上的运河图光影斑驳,密密麻麻的标记下,不知藏着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

漕运使李长庚身着锦袍,腰间玉带缀满明珠,见谢承宗父子到来,皮笑肉不笑地迎上来:“谢大人,小儿无知,在姑苏多有冒犯,还望海涵。”

说着,推过一匣东珠,珠光璀璨,晃得人睁不开眼。

谢承宗冷眼看着那匣东珠,纹丝未动。

谢渊则死死盯着案头未合的账册,突然指着某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此处漕米损耗率达六成,却记‘江豚撞舟’,可去岁秋冬并无江豚北上!

李大人,这作何解释?”

李长庚脸色骤变,手中的玉扳指“啪”

地一声断裂。

他强作镇定,说道:“谢公子年纪轻轻,不要血口喷人!

这不过是意外……”

“意外?”

谢承宗终于开口,声音如寒冰般刺骨,“李大人,邗沟沿岸百姓食不果腹,而你等却中饱私囊。

这些浮尸,怕是比你的辩词更有说服力。”

谢渊看着父亲,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父亲平日温润如玉,但面对这些贪官污吏,却有着雷霆般的威严。

他又想起白天看到的浮尸,暗暗誓一定要为这些枉死的百姓讨回公道。

李长庚见事情败露,眼中闪过一丝阴狠:“谢承宗,你不要太过分!

这邗沟之事,牵连甚广,莫要引火烧身!”

“为民请命,纵是火海,我也甘愿踏入!”

谢承宗毫不畏惧,“明日,我便带这些证据去见司宪院御史。”

回到驿馆,谢渊辗转难眠。

他走到窗前,望着扬州城的万家灯火。

远处的酒肆中,丝竹之声不绝于耳,而白日里运河上的浮尸却无人问津。

“朱门酒肉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