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券的流通(2 / 2)

加入书签

>

其其格清点年终账目时惊呼:“大人,小券流通量已超白银七倍,但税银反增四成!”叶明微笑:“银在库中是死水,券在民间是活泉。流通越快,生机越盛。”

窗外雪花纷飞,兑率牌前却暖意融融。

百姓仰头看今日牌价,手里攥着的各色券劵,在雪光中映出人间烟火。

第二天,天蒙蒙亮,安阳府衙后巷就排起了队。

卖菜的张婆子挎着满篮青菜,跺脚驱寒:“咋还不开门?俺这菜券再过三日就过期了!”

门吱呀打开,小吏打着哈欠挂出兑率牌。人群嗡地围上去,仰头找自家券种。卖肉的王屠户嗓门最大:“肉券又降了?昨日还是特等,今儿咋成优等了?”

“新鲜事咧!”小吏敲锣喊,“北边来了冻肉,肉价跌了!要兑趁早,下午还得调!”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安阳日日上演。自打叶明搞起行业券,市易司门口比菜市还热闹。百姓举着各色券劵,仰头看兑率牌像看戏牌,掰着指头算能兑多少货。

老王头的炊饼摊成了天然情报站。食客边啃饼边唠嗑:“布券涨了——孙娘子接了江南大单!”“工券跌了——运河完工,匠人富余!”老王头听一耳朵,收摊就去兑券,竟比官差还灵通。

但麻烦也不少。有次兑率牌写错数,把“粮券兑三升”写成“兑三斗”,百姓挤兑走半年存粮。叶明罚小吏俸禄补亏空,又添了复核岗——现在挂牌前得三人对账。

最头疼是假券。造假者竟用真券纸仿印,唯缺荧光暗线。其其格带队查抄,窝点设在茅房后头——用粪臭掩盖药水味。“真是粪里淘金!”她捏着鼻子缴获假券三千张。

叶明索性开放防伪术,教百姓认券:真券照灯现梅花纹,手搓有雷石味。后来发展出“验券大赛”,蒙眼摸券辨真伪,头奖得十张肉券。

小贩们最是机灵。卖糖葫芦的赵小串发明“兑券串”:五张文券串一起抵一串糖葫芦,书生们趋之若鹜。磨刀李更绝,收“刀具券”——承诺每年磨刀一次,竟成了保固服务。

但兑来兑去,总有死结。农户李大脚拿粮券兑布,布庄要工券;他拿工券兑工具,铁铺要粮券。转一圈白忙活,蹲街角生闷气。

其其格见了,设“券换处”,抽一成手续费解套。

后来竟诞生新行当“兑券郎”,专帮人兑券跑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