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京旗子弟那些事(2 / 3)
第三种含义,比较接近今天的含义。
~~~~
第二件,便是军机处那场蹊跷的“意外”
大火。
就在满蒙汉大臣吵得最凶时,军机处值房“不慎”
走水,烧了个一塌糊涂。
光绪看着那冲天的黑烟,心彻底凉了。
他索性甩手不管,让他们吵出个结果再来禀报。
经此一事,光绪忽然就明白了,为何历史上有些亡国之君,在天下鼎沸之际,仍以为海晏河清,继续醉生梦死。
皇帝深居九重,了解外界的渠道,无非是臣子的奏章和身边人的汇报。
皇帝是天子,却也是普通凡人,他没有分身术,无法去市井乡野探访真相。
所以,臣子想要蒙蔽圣听,说起来复杂,做起来却未必多难。
历代有为之君,为打破这层信息茧房,往往会建立一套独立于官僚体系之外,直属于皇帝的情报组织。
这类组织在史书上,通常被冠以“特务机构”
之名,名声大多不佳。
此类机构若运作良好,确是皇帝洞察天下的利器。
但它们同样由人组成,有私心,会腐败。
雄主尚能驾驭,一旦皇权式微,它们往往成为打着皇旗祸害地方的毒瘤,甚至与文官集团流瀣一气。
裁撤,皇帝便成了聋子瞎子。
保留,又恐民怨沸腾。
至于微服私访,话本里看看就好。
着名的同治皇帝,经常微服去逛窑子。
虽名为微服,但明里暗里的保护不知道有多少。
至于跑更远的地方微服私访……晋惠帝也干不出这样的事。
皇帝的工位很大,是整个京师。
他工作的地方也很大,是整个天下。
皇帝是全天下最自由的人,也是全天下最不自由的人。
在紫禁城里瞎转悠,会吓到各个部门的倒霉蛋。
在京城里转悠,各部得提前数月筹划路线,做好各种应急工作,会闹得鸡飞狗跳。
要想跑的更远,那禁军必须随行,沿途各省份都得提前做好准备。
~~~
光绪无比怀念“尚虞备用处”
,即民间闻之色变的“粘杆处”
、“血滴子”
。
雍正、乾隆凭借它,将天下掌控于股掌之中。
可惜,嘉庆铲除和珅后,在大臣们的“建议”
下,将这个与和珅关联密切的机构废除了。
虽然后来嘉庆力排众议将其恢复,但其效能早已大不如前,难以穿透臣子们编织的重重迷雾。
光绪能明显感觉到自己被忽悠了。
大臣们口径一致:虽然洋人猖獗,汉人心怀异志,天幕也预示了国祚将终,但大清根基尚在,只要锐意变革,不说万世不易,至少能比原定命数延续更久。
若是那个未曾看过天幕、满怀理想的光绪,或许真就信了这番鼓舞人心的鬼话。
但如今的他,只想啐一口:老子信了你们的邪!
他迫切想知道民间实情,却无人可信,连自幼教导他的师傅,此刻报上来的也多是筛选过的消息,只为维持他那点可怜的信心。
他想到了一个群体——太监。
于是,他请慈禧派遣李莲英带领一批太监,去探查京师八旗的真实状况。
了解自家奴才,不会惹来过多非议。
然而调查结果,却让光绪大开眼界。
他第一次直观地学到了“碰瓷”
这个行当。
八旗子弟,或亲自上场,或勾结地痞,手捧名贵瓷器(实则赝品),专挑马车或富商“不小心”
撞上,瓷器落地便索要天价赔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