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赵括被迫称王(3 / 4)
叛徒、降将,他的代国居然是公爵!
!
!
这特么的还有天理吗?
还有王法吗?
婶婶可忍,叔叔不可忍。
赵王坚决不允!
得知赵王反应,嬴稷不怒反喜。
因为这正中了麾下谋臣的预判。
当初提出此策时,嬴稷还很担忧。
若赵括受封后立刻自降身份,率众归附赵国。
秦国等同于将这四十万人白白送还,岂非竹篮打水一场空?
谋臣们谋臣却笑他多虑,理由有三。
其一:赵括之忠,未必如铁。
其二:新立之国,意味无数崭新爵位、官职、上升通道,巨大利益当前,那四十万降卒岂愿放弃触手可及的荣华,回赵国再做普通兵卒?
其三:即便赵括忠心耿耿,四十万人皆为国士,以赵国王室一贯的“优良”
传统,也必会自毁长城,逼反他们。
如今赵王反应,恰印证此论。
嬴稷立刻派人将赵王“宁予暴秦,不予家贼”
的态度,大肆宣扬。
尤其重点在赵国内部与降卒营中散播,将“阻碍降卒归家”
的罪责全数推到赵王头上。
“非我嬴稷不欲放诸位生路,实乃汝王不愿汝等归家团圆,逼汝等赴死!”
降卒哗然,赵国民意汹涌。
四十万降卒背后是四十万个家庭。
这股汹涌的民意,赵廷难以承受。
最终,赵王被迫妥协。
但他私下仍遣使密会赵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虽你贵为代王,然终是赵人,待我国缓过气来,你我兄弟之国当携手共雪长平之耻。”
嬴稷对此早有防备,他要求赵括及四十万降卒共同对天幕立下誓言。
他并未不切实际地要求他们誓永不攻秦。
血海深仇非一誓可解,何况天幕好像也不管誓言。
即便天幕管束誓言,他们恐怕拼尽最后一口气,也要死在攻秦的路上。
他所要求的誓言极为刁钻。
命赵括立誓:“永不自降身份,向赵国称臣。”
命四十万降卒立誓:“永生效忠代王赵括一人。”
誓词简单而恶毒:“有违此誓,子孙后代皆如司马氏一族,身死族灭!”
自天幕现世,透露后世社会制度梗概后。
诸子百家思潮涌动,各国思想家竟推演出一个惊人结论:
当此末世,旧制将崩未崩,新制未立。
贵族、皇权、官僚、士绅的利益网尚未如后世那般盘根错节。
若科技能跟进,反而是最有可能实验并接近后世制度的时代!
~
各国皆是在不断变法图强中存续至今,对变革并不陌生,甚至乐于尝试。
当然,前提是不革到自己头上,把自己革没了。
各国对这群蜂拥而起、提出各种激进或保守方案的思想家们头痛不已。
杀又杀不得,杀之怕担恶名。
撵又撵不走。
今日你偷偷送几十个去邻国,明日邻国又悄悄送回百来个。
大家心照不宣,皆行此策。
嬴稷看准此点,顺势提议:将这些麻烦的思想家统统送往新立之代国。
美其名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跨越数千年的制度岂能直接套用?
总需一块“试验田”
先行验证,岂可贸然行于华夏全境?
对此,代王赵括初时严词拒绝。
这群人物一来,代国内部必先吵翻天,莫说复仇攻秦,能不自乱阵脚便是万幸。
思想家们同样抵触。
谁不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