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光绪 没意思(2 / 3)

加入书签

在养心殿前,看着不远处的隆宗门,那里有一排小木屋,正在烈火中燃烧。

从世宗宪皇帝始,那里便是天下读书人终其一生想要进入的地方。

如今,却……呵呵。

大臣们、太监们、侍卫们,喊着走水,提着木桶灭火。

光绪帝自嘲的笑了笑,何苦来哉。

如今和东南互保也没多大区别了。

南边全是汉人团练,打不得,骂不得,解散不得。

光绪虽然年轻,但养寇自重的道理还是懂得。

今天下令解散团练,明日教匪、长毛贼就会突破长江往北京而来。

何况,团练是各地自筹粮饷养着的,名义上解散了,又能如何?

换个身份,就成了家丁、打手。

你还能不准士绅养家丁了?

至少现在名义上,团练也是大清军队的一部分。

罢了,罢了。

光绪看着天幕,有些无奈。

明知未来如何,却又不能改变的感觉,最为难受。

东北回不得,紫禁城坐不稳,两难自解。

逼急了,朕革自己的命,留个好名声。

“小邓子,走吧,回去陪亲爸爸喂鱼。”

“主子……”

小邓子看向熊熊燃烧的军机处,低声劝道。

“烧吧,烧吧,他们有种就把紫禁城烧了,朕大不了东狩、西狩、北狩、南狩!”

……

“皇上怎么走了?”

八字胡被烧成撇字胡的大臣问道。

“许是伤心了吧。”

“你们八旗太过分了,居然把军机处都烧了!”

“汉人安敢欺主!

明明是你们干的!”

“干!

干!

干!

干你娘!

给我打!

一汉当五胡,别丢了咱汉人的血性。”

满臣和汉臣在斗殴,汉八旗和蒙八旗在救火,当真是一副万物竞的勃勃生机景象。

~~~~~~~

【所谓左氏“春秋笔法”

其实是用来评价《春秋》原文的写作技法的,所谓一字褒贬,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讲的非常清楚了。

孔子写的《春秋》讲这件事原文是在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原文要按现在的大白话翻译就是,夏天在五月份,郑伯把一个叫段的人在鄢这个地方给搞定了。

然后左丘明解释,“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郑庄公没有尽到做哥哥的责任所以不称公而称伯,段没有尽到当弟弟的责任所以也不叫他弟弟,说克(搞定)指的这事儿做的很不地道,亲弟弟造亲大哥的反,亲大哥把亲弟弟往死里搞。

《谷梁春秋》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段不是东西,庄公更不是东西,整件事情都做的很下贱,而为什么用克而不用杀,说明段本身实力很强,没那么容易弄死,属于两股政治势力相互争斗。

如果孔子对这件事持中立态度,那春秋大概就会写成“庄公征大叔于鄢”

孔子用短短六个字就表达了对整件事情的看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微言大义,也是上古汉语书记简洁明确的体现,不用太多形容词和副词只用动词就能很准确地表达立场和语意。

另外一个很着名的体例,“崔杼弑其君”

也是春秋笔法的重要体现,弑是个非常贬义的词,弑其君是贬义+贬义,但如果换成“崔子刺齐侯”

那风味是不是瞬间变了。

“没有纸张,竹刀着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