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宋朝边塞诗(2 / 3)

加入书签

边境了?”

“九州丢了六个半?”

想起天幕说的西夏国所处位置,马周盯着勾勒出的疆域图,脸色苍白道:“宋朝的西北重镇该不会叫成都吧?”

“特么的,那家中原王朝的西北重镇叫成都啊?”

“和西晋相比算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唐朝人对赵匡胤的观感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

知道他可能是被弟弟所杀,若是再给他些时日或许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毕竟他死了嘛,死了就有无限可能,可能收复、也可能没收复。

大家还是往好处想。

但是有天在评论区,被朱元璋嘲讽,赵匡胤急了。

“朕即便再怎么欺负孤儿寡母,也没有杀柴氏后人,对他们优待,与国同休。”

“李世民杀兄屠弟你不骂,光逮着朕一个人骂,是几个意思?”

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

唐朝所有时空,不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抢到评论机会,全是骂赵匡胤的。

刚开始,赵匡胤还以正史来反驳。

但评论言语参差不一,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辱骂,从赵家祖宗十八代骂到赵匡胤。

你们不讲理,那我也不讲了。

赵匡胤直接上野史,什么李世民抢兄弟媳妇、什么李世民和李建成是因为一女子反目之类的言语就没停过。

赵匡胤可以上野史,可以自己编,毕竟他在历史下游。

唐朝不行,无端辱骂可以,但自己编的没人信,说出来只会贻笑大方。

但是朱元璋力了。

“明朝人士,凡是抢到评论机会的都给咱骂。”

“骂了就去找你们当朝皇帝领赏。”

“骂的有理有据使人信服,还可以赐官。”

唐、明结成短暂同盟,攻击宋朝。

唐朝负责嘴炮攻击,不讲道理、不讲理由的骂宋朝皇帝祖宗十八代。

明朝负责摆事实、讲道理,抱着正史、野史、文人笔记,找宋朝黑点。

蓄谋已久的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母、斧声烛影、赵光义与小周后、不要脸封禅、臣构言之类的大瓜让古人吃了个痛快。

崖山船队在南越靠岸休整,赵昺抢到了评论机会。

“宋明无仇,明皇不去骂元朝,反而无端辱骂大宋,未必有些太过了吧?”

“过?咱外公一个扬州人,被逼的在崖山跳海,怎么骂都不会过……不对,你们没死啊?”

“没死,逃了,海外寻一根基安家,然后收回中原,明皇,你外公是不是姓陈?叫陈德昌,家里排行老二?”

“你们照顾好咱外公,明朝人士,都听咱的,别骂宋少帝,数十万人以身殉国,值得敬重。”

那天开始,陈姓都头的任务就从统兵变成了为国生子。

陈都头扶着腰,向张世杰解释道:“可是我现在的妻子生出来的女儿不一定就是朱元璋的母亲啊……”

张世杰:“图个吉利。”

来都来了,和图个吉利的在华夏人心中的概念是一样的。

陈都头的待遇堪比皇帝,配备了太医。

陆秀夫等人自然也知道,这一世陈都头不一定会有一个叫朱元璋的外孙。

但是没办法,总要给数十万人留个念想。

让陈都头多生女儿,再和姓朱的成亲,多生些姓朱的外孙。

大家就会想这其中会不会有一个朱元璋,会不会能够光复河山。

有了念想,大家才有动力。

若是念想都没了,数十万人就是行尸走肉,大宋就真的亡了!

唐宋明的骂战,因为元朝的突然加入戛然而止。

忽必烈:“收回中原?有种别跑!”

陆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