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风雨共护禾苗壮(2 / 3)

加入书签

东边垄沟水深三寸,禾苗长势好;西边垄沟有粉蚜,已准备苦楝叶汁;南头两垄略旱,需多灌半桶水……”

杨明汐路过时瞥见他的记录,字迹工整,还画了简单的田垄图,标注得清清楚楚。

她忍不住问:“王御史,你这是在做什么?”

王砚抬头,脸上少了往日的疏离,多了几分认真:“我想把籍田的日常情况都记下来,日后整理成奏疏。

之前写奏疏总凭听闻,如今亲眼看了才知,哪一垄缺水、哪一片生虫,都得及时处置,半点马虎不得。”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想建议陛下,让各州县都派农吏来籍田学习,把这些护苗的法子传到下面去。”

杨明汐心中一动——这正是她和陆锦棠想提的建议,没想到王砚竟先想到了。

她笑着点头:“王御史这奏疏,定能帮上大忙。”

日头升到半空时,苦楝叶汁终于煮好了。

墨绿色的汁液装在竹壶里,散着淡淡的苦香。

萧承煦不知何时也来了,他没惊动众人,只接过赵烈递来的竹壶,走到虫害最重的垄沟边,学着杨明汐之前教的样子,手腕轻转,将汁液均匀地洒在秧苗叶片上。

白色的粉蚜一沾到汁液,立刻就不动了,蜷成小小的白点。

“陛下!”

官员们见了,连忙躬身行礼,萧承煦摆了摆手,目光落在王砚的记录纸上:“王御史这记录做得细致,正好给各州县做范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说着,又看向李修远,“李大人,苦楝叶汁的法子,你要记牢,回头教给来学习的农吏,让他们也会用。”

李修远连忙应下,手里的农书早已画满了批注,连煮汁的火候、浓度都标得明明白白。

赵烈的士兵们分成几队,一人抬壶、一人扶垄,动作麻利地喷洒药液;王砚则跟在后面,记录每垄喷洒的时间和效果;李修远时不时停下来,教士兵们如何避开禾苗叶心,免得汁液积在里面烂了苗;杨明汐和陆锦棠则沿着田埂巡查,哪里有漏喷的,哪里的秧苗有异样,都一一记下,及时处置。

正午的日头有些烈,萧承煦额角渗了汗,却没歇着。

他走到一处略旱的田垄,见一个老士兵正弯腰用瓢舀水,动作有些慢,便接过瓢,帮着往垄沟里灌。

老士兵愣了愣,刚要行礼,萧承煦却笑道:“你我今日都是护苗的,不用多礼。

这水得灌到垄沟满,禾苗的根才能吸到水,你看……”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着把瓢贴在垄沟边,水流缓缓漫过土埂,刚好浸湿禾苗的根系,却没冲倒一株秧苗。

老士兵看得连连点头,学着他的样子灌起来,度快了不少。

田埂边渐渐围了些附近的百姓。

一开始大家只是远远看着,见陛下和官员们都挽着裤脚,踩着泥水忙前忙后,有的还沾了一身草木灰,却没一个人摆架子,渐渐就有人上前搭话。

“杨大人,俺家田里也长了粉蚜,能借您这苦楝叶汁用用不?”

一个老农攥着草帽,有些不好意思地问。

杨明汐立刻点头:“当然可以!

一会儿我们喷完籍田,就把剩下的药液给您送去,再教您怎么煮。

您要是摘苦楝叶不方便,让赵大人的弟兄们帮您摘!”

赵烈立刻接话:“老丈放心!

今日喷完籍田,俺们就去村外摘苦楝叶,谁家要,都能来领!”

老农喜得眉开眼笑,转身就往村里跑,嘴里喊着:“乡亲们,快去籍田学除虫的法子,陛下和大人都帮咱们呢!”

没一会儿,村里就来了不少百姓,有的扛着锄头来帮忙松土,有的提着篮子来送茶水,还有的妇女带着针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