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良渚星图?青铜谶语(2 / 4)
凑齐时,天机图会显形——而钥匙,藏在最老的地脉里。”良渚作为中华地脉的老根之一,显然就是这“钥匙”所在。
“得去反山墓地看看。”他把青铜片收进怀里,玉琮的光还在掌心留着残影,“星图的斗柄指着12号墓,那里定有东西——再晚,怕是要被汉斯?缪勒的人捷足先登。”
反山墓地的土台像座矮金字塔。冬末的枯草在台顶缠成乱绳,踩上去“咔嚓”响,倒比长白山的积雪更硌脚。12号墓坑用塑料布盖着,边缘的探方里还插着标尺,陈砚秋说这是良渚王的墓,出土过“玉琮王”,现在的馆藏玉琮只是陪葬品。
“你看这土台的走向。”陆惊鸿站在台顶望,水网在湿地里绕出的环形更清晰了,“东高西低,北宽南窄——合着《周易》的‘泰卦’格局。良渚人把王墓建在泰卦位,是想借地脉气护佑部族,可惜终究没逃过沉城的劫。”
格桑梅朵突然在墓坑边蹲下,指尖戳着块松动的夯土。土块掉下来,露出底下的青石板,板上的刻纹和玉琮的神人兽面纹能对上,只是中心多了个小圆孔,像被玉琮的圆孔“印”出来的:“是‘地脉印’——良渚人下葬时,用玉琮在石板上盖了个印,把星图气封在了里面。”
陆惊鸿掏出地脉符,刚要按在圆孔上,青石板突然震动起来。不是地脉的颤,是有东西在底下撞——闷响从石板缝里钻出来,带着股熟悉的腥气,像长白山黑熊的臊味,却又混着水腥,让他想起滇西澜沧江的鳄鱼。
“是‘守墓兽’?”陈砚秋往后退了半步,手里的洛阳铲攥得发白,“老辈人说反山底下有‘水兽’,专护墓里的玉器——六十年前有盗墓贼想挖12号墓,结果船在水网里打转,最后活活困死了。”
石板突然裂开道缝。陆惊鸿借着缝隙往下看,黑黢黢的缝里有东西在动——不是兽,是段青铜链,链节上的刻纹和他的地脉符如出一辙。链的尽头似乎拴着什么,被拽得“哗啦”响,像在挣扎着要出来。
“是良渚的‘地脉链’。”他摸出杨公盘的碎镜片,对着缝隙照,“《皇极经世书》残卷提过‘玉琮锁链,链锁地脉’——良渚人用青铜链把地脉气锁在墓里,怕沉城后灵气散了。”
格桑梅朵往缝里撒了把糯米,是从长白山带的,混着萨满鼓灰:“用阳气引它出来——这链困了五千年,早有了灵性,见着生人气该自己出来了。”
果然,青铜链突然往上窜了窜。陆惊鸿伸手去抓,链节刚碰到指尖,就听见“嗡”的声——地脉符突然从怀里飞出来,八块青铜片像被磁石吸着,“啪”地贴在青石板上,和石板的刻纹拼成个完整的圆。
圆中心的圆孔里冒出股白雾。不是湿地的潮气,是带着玉香的灵气,雾里慢慢显出幅图——是良渚古城的全貌,街道、水网、祭坛清清楚楚,只是城中央的宫殿被个红点标着,红点旁的刻纹,竟和香港陆氏的龙纹符能对上。
“是陆氏先祖!”陆惊鸿盯着龙纹,“良渚沉城前,定有族人带着地脉秘辛南迁,最后成了香港陆氏——难怪陆氏守着《皇极经世书》残卷,这卷根本就是良渚星图的‘说明书’!”
陈砚秋突然指着白雾里的宫殿:“那红点位置,去年勘探时发现有异常磁反应——像埋了金属器,体积跟个小桌子似的,说不定就是星图的‘载体’。”
就在这时,水网的方向传来马达声。不是考古队的工作船,是艘快艇,船头插着面不起眼的灰色旗帜,旗角绣着个小小的星盘——格桑梅朵立刻认出是罗斯柴尔的标记:“是汉斯?缪勒的人!他们来得比预想的快!”
陆惊鸿迅速把青铜链拽出来。链的尽头拴着块青铜板,巴掌大小,上面的星图比石板上的更清晰,边缘还刻着行甲骨文:“星落太湖,图藏冰中”。
“是说星图的另一半在太湖底,而解开的钥匙在冰川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