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归巢与最后的攻坚(1 / 3)
横店的风尘仆仆,最终被汤臣一品公寓恒温的暖意和熟悉的味道所取代。
田夕薇拖着小小的银色行李箱走进玄关,看着眼前干净整洁、却仿佛凝固了时间的熟悉空间,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感瞬间包裹了她。
三个多月的剧组生活,像一场投入而酣畅的梦,如今梦醒归巢,疲惫的骨缝里都透着松弛。
她踢掉鞋子,小白袜踩在温凉的地板上,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窗外,黄浦江的夜景璀璨依旧,车流如织。
她拿出手机,点开那个置顶的头像,输入框里打了又删,最终只化作一句最简单的话:
「我到家啦。
」后面跟了一个小猫敬礼表情。
送。
信息如同投入深海的石子,没有立刻得到回应。
田夕薇并不意外,只是看着屏幕顶端那个小小的“已送达”
提示,嘴角弯起一抹温柔的弧度。
她知道他在哪里,在做什么。
那是属于他的战场,无声,却惊心动魄。
她把手机放在茶几上,没有等待回复,转身走进卧室,开始慢条斯理地收拾行李。
剧本整齐码放在书桌一角,拍戏期间收集的小玩意儿也一一归位。
家的秩序感,一点点驱散着旅途的疲惫和片场残留的喧嚣。
燕京大学微纳电子研究中心,“伏羲”
核心实验室。
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
只有屏幕上永不停歇的数据流、仪器低沉的嗡鸣、以及空气净化系统持续的嘶嘶声,构成永恒的背景。
陈羽墨站在主控台前,整个人如同绷紧的弓弦。
他眼底的青痕更深了,下巴上也冒出了短短的胡茬,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如同燃烧的星辰,紧紧锁住眼前三块巨大的分屏。
左侧屏幕,是经过无数次优化迭代后的碳纳米管阵列高电子显微镜实时图像。
曾经杂乱无章的“丛林”
,如今已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秩序!
一根根笔直的、具有特定半导体手性的碳纳米管,在精密的应力-电场协同诱导下,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在纳米级的战场上列队布阵!
定位精度稳定在±08纳米,手性可控率突破78!
这是材料端的重大胜利。
中间屏幕,则是张教授团队基于新型阵列构建的“碳基场效应晶体管”
原型器件的三维模型和实时电学特性模拟瀑布流。
复杂的量子能带图、电子迁移率曲线、开关比数据……瀑布般滚动的绿色和黄色数据块,显示着器件性能正在逼近预设的关键阈值!
然而,一条顽固的红色曲线——代表栅极漏电流——始终在高开关比区域徘徊,成为压榨最后性能的拦路虎。
右侧屏幕,则是“女娲”
eda平台的架构图,无数模块被点亮,核心物理引擎正在疯狂运转,对设计进行最后的验证和优化。
“老彭,第7号批次阵列的电学均一性报告出来了!
达标!”
张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兴奋,但随即又沉下去,“但栅极漏电流……还是压不下去!
异质栅介质堆叠方案已经优化到极限了!
是不是该考虑引入新的钝化层材料?”
彭老立刻调出材料数据库,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我在想!
试试那个新合成的薄二维氮化物材料!
它的带隙和介电常数也许能行!
但沉积工艺需要重新摸索,时间……”
“时间不够!”
张教授的声音带着焦灼,“女娲平台的架构验证已经到最后阶段了,就卡在器件的物理模型精度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