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晨光与伏羲(2 / 3)
高压涡轮叶片,在精密夹具中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弧形主屏幕上,瀑布般的数据流无声滚动。
陈羽墨穿着实验服,站在主控台前,神情专注如同最精密的仪器。
他的目光快扫过几块分屏上不断跳动的参数:温度、应力、纳米级的尺寸偏差……叶尖位置那0038微米的顽固偏差,如同前世记忆中那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再次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他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相关的核心算法模块和实时加工数据流。
前世的经验与今生的知识在脑中高碰撞、融合、推演。
材料微观晶界的非线性蠕变?设备伺服系统的高频响应迟滞?几个关键变量的影响因子在他思维中清晰浮现,但如何精准量化它们在此刻极端工况下的复合效应,并找到最优的补偿点,需要越当前理论框架的计算力。
【信息库检索申请:一级文明精度控制瓶颈突破参考方案(适配当前工业基础)。
】
【分析确认:偏差源于材料晶相动态与设备伺服响应复合效应。
】
【推演优化路径:模型第1137号节点注入动态补偿因子,权重γ=072;3号铣床主轴伺服增益参数微调,提升高频响应带宽127。
】
烛龙的提示如同精准的坐标,瞬间锁定了他推演迷雾中的灯塔。
陈羽墨眼中锐光一闪,没有丝毫迟疑。
双手在主控界面上舞动,指尖带起道道指令流光。
他迅切入底层代码,基于烛龙提供的方向性指引和自身深厚的理论基础,精准地编写、嵌入新的动态补偿算法模块,对参数权重进行精细校准。
同时,远程接入3号精密铣床,按照烛龙指出的关键参数调整范围,结合自身对设备性能的理解,进行了毫厘不差的微调。
“准备第八次联调测试,目标:叶尖热变形预测与加工实测偏差收敛至001微米以内。”
他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系统传出,平静中蕴含着掌控全局的力量。
指令下达。
设备嗡鸣声频率陡然拔高。
高精度激光干涉仪的光斑如同最苛刻的法官,紧紧锁定叶尖。
主屏幕上,代表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两条曲线再次启动。
这一次,它们不再倔强地平行。
在陈羽墨沉静的注视下,蓝色曲线仿佛被赋予了灵魂,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贴合度,坚定而优雅地向着红色实测曲线靠拢、贴合……
0025…0018…0012…
最终,两条曲线在0009微米的刻度线上,几乎完美地重叠!
鲜红的【0038μ】被令人心潮澎湃的绿色数字取代——【0009μ】!
实验室里,隔着观察窗的团队成员们,无声地握紧了拳头,脸上是无法抑制的激动和振奋。
这道横亘在华夏精密制造巅峰之路上的微尘壁垒,终于被彻底碾碎!
陈羽墨紧绷的神经缓缓放松,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指尖似乎还残留着高强度运算后的微颤。
三大基础工业理论验证与核心工艺突破的最后一道关卡,宣告攻克。
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结束,更是为华夏未来无数尖端领域的展,铸造了最坚实的基石。
【阶段性成果确认:三大基础工业理论验证及核心工艺瓶颈突破完成。
】
【最高优先级任务更新:伏羲计划启动。
目标:180天内完成碳基芯片核心理论及实验论证。
】
烛龙的信息流简洁而冰冷地滑过意识。
伏羲……陈羽墨眼神一凝。
芯片,前世扼住华夏科技数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