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汴京风云:危局骤变(3 / 4)

加入书签

头,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双手不自觉地颤抖。

他心里愧疚万分,自己不也曾是这大宋官员中的一员,做着卖主求荣的勾当吗?如今被完颜宗望这般嘲讽,脸上火辣辣的,却又不敢反驳。

他深知,自己的命运早已和大宋割裂,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新主,可这新主又怎会真心看得起他们这些叛徒呢?其他降臣也都面露惧色,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这怒火引到自己身上。

他们心里清楚,自己背叛家国,虽换得一时安稳,却也永远失去了尊严,在这金人的营帐里,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随时可能被抛弃,可一想到满朝文武,又有多少文官像他们这样呢?又有多少武官将领为了高贵的头而投降呢?他们难道一开始就没志气吗?谁不是从小时就立志要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忠于国家,忠于皇帝,可是他们好不容易寒窗苦读十年得到的官位,却不如靠关系派拍马屁的小人一年得功劳,而他们想为百姓造福一方时最后发现在以昏庸无能的徽宗带领下,满朝文武只会文过饰非,作诗插花,附庸文雅,贪污受贿而不管治下百姓的死活哪怕外地入侵时,也首先想到的是求和:割地赔款而不是坚持抗战,哪怕有些将领坚持抗战,他们还阻碍总是扣除粮饷为借口,消级抗战,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廷,真值得他们效中吗?想到这他就释然了。

回首往昔,北宋盛世之时,这东京开封的十二座城门,可是京城繁华昌盛的生动注脚。南薰门宛如城市的晨钟,唤醒每日的喧嚣。晨曦微露,城外的农户便挑着担子,赶着驴车,满载着还带着露水的蔬果、鲜嫩的野味进城叫卖。城内的权贵府邸早已遣了仆役守候,一待新鲜食材入城,便匆匆采买回去,以供府中一日之需。

御街上,行人渐多,穿梭在琳琅满目的摊位间,讨价还价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南郑门则是远方的使者,连接着大宋广袤的南方疆土。

身着官服的朝臣、风尘仆仆的商旅,或骑马、或乘车,从这条大道涌入京城。他们带来江南的丝绸、蜀地的茶叶、岭南的奇珍,让京城的集市上摆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稀罕物件。万胜门,承载着大宋的赫赫军威与节庆欢愉。

每逢大军凯旋,皇帝率百官出城相迎,锦旗飘扬,锣鼓喧天,士兵们身着战甲,昂首挺胸,接受百姓欢呼;佳节时分,出城踏青、狩猎的公子王孙、富家子弟浩浩荡荡,回城时猎物满车,欢声笑语洒满一路。

新郑门仿若城市的生命线,关乎着京城的温饱。

一辆辆沉重的粮车,从城外的官仓、漕运码头鱼贯而入,车上装着的是黄澄澄的粟米、白花花的面粉,赶车的汉子吆喝着牲口,汗流浃背。

路旁,监管粮草的官吏来回巡视,确保粮食顺利入城,供应着京城百万张嘴。新门、旧门周边工坊林立,铁匠铺里火星四溅,铁匠们光着膀子,抡着大锤,锻造出锋利的兵器、坚固的农具;木匠坊中,锯声嗡嗡,刨花飞舞,精美的家具、实用的器具从这里走向千家万户。宋门、曹门守护着东城,门外市井街巷仿若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现世演绎。酒肆茶楼里,文人雅士摇着折扇,吟诗作对,谈古论今;贩夫走卒们挑着担子,叫卖着小吃、杂货,孩童们在街巷中追逐嬉戏,烟火气十足。新里城门、旧里城门,是内城居民的生活之门,邻里间家长里短,妇人结伴出门采买,孩童们捧着糖人儿嬉笑,满是温馨日常。

陈州门连接东南诸县,卞梁门遥望黄河渡口,各有其重要功用,十二城门,交相辉映,编织出东京城的锦绣繁华,亦是抵御外敌的重要壁垒。

可如今,这一切都在金兵的威胁下摇摇欲坠。

大宋的江山,因徽宗、钦宗的昏庸,因奸臣的当道,因官员的怯懦,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完颜宗望,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波折后,虽对大宋的腐朽嗤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