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菌菇不好吃(1 / 3)

加入书签

随着老大江奔宇的沉默不语,营地的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众人的脸上写满了担心与忧虑,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每个人的心头都沉甸甸的,宛如压着一块巨石,沉默在人群中蔓延,让人透不过气。

天际泛起鱼肚白,晨曦如纱,穿透疏密相间的枝叶。

在这片山林营地,光影交织,在帐篷和粗糙的木桌上,洒下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印记。

就在这压抑的氛围中,何虎那粗豪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寂静:“老大,今天咱们吃啥?”

这声呼喊,恰似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层层涟漪,原本沉闷的气氛被搅得七零八落,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声音的来源。

江奔宇缓缓抬起头,脸上的阴霾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释然的神情,仿佛放下了心中的万千思绪:“算了!

别想太多了,一切都是天意。

咱们先不想这些烦心事,当务之急是填饱肚子。

今天,咱们就做一顿丰盛的,改善一下生活!”

话音刚落,张子豪走到,一棵下提起一旁的竹篮,匆匆地从一旁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几分兴奋:“老大,等一下!

你瞧瞧这些从野生松树林下采来的菌菇,看看能不能派上用场?”

“嗯?竟有这东西?”

江奔宇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伸手接过张子豪递来的竹篮。

刹那间,一股清新馥郁的香气扑面而来,萦绕在鼻尖,让人心旷神怡。

江奔宇仔细看去,竹篮里的菌菇形态各异,恰似一把把精致的小雨伞,错落排列。

经过一番辨认,他确定这是中华鹅膏菌。

这种菌通常在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林中地上,尤其钟情于马尾松林。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福建、云南、广东、四川、贵州、湖南等多个省份的山林中,都能现它们的踪迹。

江奔宇一边仔细端详着菌菇,一边向身旁众人科普起来:“这中华鹅膏菌,属于子实体大型菌类。

其菌盖直径通常在7至12厘米之间,呈凸镜形状,边缘带有明显的棱纹。

颜色丰富多变,从灰白色、浅灰色逐渐过渡到中部的深灰色,表面残留着疣状至颗粒状的菌幕,这些残留是它独特生长过程的见证。

菌肉洁白如雪,味道柔和,无刺激性,闻之清香,嚼之微甜。

菌褶离生,同样呈白色,排列规整;菌环顶生,颜色为灰色,质地犹如破布一般,极易消失,若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忽略。

菌柄表面布满粉灰样和颗粒状的菌幕残余,基部逐渐膨大,但不会形成明显的菌托。

其担子呈棒状,带有4个小梗;孢子呈椭圆形,非淀粉质,无色且表面光滑,菌丝带有多数锁状联合,这些微观结构决定了它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子豪,这可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好东西啊!”

江奔宇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声音中也透露出一丝激动。

张子豪挠了挠头,露出一脸憨厚的笑容:“呃,老大,我倒觉得还行。

这菌菇不过是闻起来香气扑鼻,用来煮汤比较清甜罢了,吃起来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

江奔宇听后微微一怔,随即陷入沉思。

他深知美食之道,在于食材的巧妙搭配与烹饪的精准把控。

这中华鹅膏菌若想挥出极致的美味,需与肉搭配烹饪,让肉的醇厚滋味与菌菇的清香相互交融,方能成就无上佳肴。

想到这里,江奔宇自信地拍了拍胸脯:“得!

今日我就露一手,让你们尝尝这山货的真正美味!”

随后,江奔宇转身,有条不紊地对李大伟吩咐道:“大伟,安排几个人和你一起打下手,你先去把饭煮上,记得煮得多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