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让美国文学再次伟大(3 / 6)
bsp; 下午会议时间,刘一民基本上没有怎么说话,旁边的茶歇倒是炫了不少。
会议即将结束之时,美国代表团团长厄尔.迈纳似乎有点不甘心,众目睽睽之下向刘一民抛出橄榄枝:“教授.刘,希望有一天你能代表中国学者来普林斯顿大学讲课,在美国你将享受到学术自由,写任何你能写的?”
“厄尔教授,你这是什么意思?”
“听说你们已经开始在审查资倾的文章,我为一些作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刘一民毫不客气地说道:“厄尔教授,你们不审查共倾的文章吗?”
“我们比较自由。”
“是嘛,二战后的麦卡锡主义,美国政府制造的白色恐怖,联邦忠诚调查大清洗。厄尔教授,先把自己屁股上的屎擦干净再说吧,我要去接我妻子下班了,就不在这里奉陪各位了。”
刘一民冲着中国代表团的几个人点了点头,起身离开了会场。
第三天则是带着他们游览燕京,主要游览了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晚上到人艺看了人艺表演的《绿皮书》。
保罗.莫塞尔对刘一民说道:“你的《老人和狗》种树的故事,现在在美国十分受欢迎。我甚至觉得,你这本就是在为美国人写的。”
保罗.莫塞尔认为《老人和狗》种树的故事迎合了美式文学思维,将历史和人物进行了理想化和道德化。
没有大篇幅去讲风沙的残酷和种树事业的伟大,而是将重点放在老人和狗的温馨日常上面,通过细节和老人坚毅的心打动了美国人。
他还举了一个《安妮日记》的例子,安妮日记讲的是在二战背景下,德国占领后,安妮只能生活在密室。但她并没有绝望,而是以阳光乐观的态度向往着未来,每天坚持写日记。
《安妮日记》出版传入美国后,感动了无数的美国人,甚至影响了美国人对鱿太的态度。
叙事迎合了美国人喜欢的乐观主义和希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故事风格。
美国人的很多电影都体现了这个思想,比如《阿甘正传》里展现的阿甘的乐观和善良,母亲的无私鼓励等等,以及稀碎的美式哲理句子讲出口就让无数观众高潮。
电影虽然宣传了战争的残酷,但是通过阿甘这一角色,削减了美国入侵的越南的罪恶性,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宣传,向美国人、全世界人灌输着美国那一套“爱、家庭、成功”。
看完电影,大家都在为侵略者欢呼起来了,谁还管那些被侵略者的死活呢?
另一面方面,你特么让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士兵上战场,这就是你们讲的爱、自由和平等?
“很多美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