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在中美文学论坛上的发言(4 / 6)

加入书签

以后的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美文学之间是很亲切的,翻译家让美国人发现了中国文学,也为中国人带来了欧美文学。我们坐在这里,大可以大声地交流,不必讲究一致。君子和而不同,同声一辞是单调的代名词。

    近年来,神学家有关历史的宇宙末日论在英美文学批评里颇为时髦,“终了感”已成流行的文评术语。

    不过,我坚信今天在座各位所共有的是一种兴奋的“开始感”,想象里都浮现出接二连三这种双边讨论会的远景,参加的人会一次比一次多,讨论的范围会一次比一次广、一次更比一次接近理想的会议——真诚的思想融合。”

    钱锺书发言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在他发言之后,美国代表团团长厄尔也开始进行了发言。

    “中国文学在美国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中国文学是以中国为背景的,我们来就是为了了解中国。中国文学步入世界文学的历史的进程中,希望美国文学能够为中国文学带来助力”

    朱光遣低声说道:“这美国佬,不是在暗戳戳的表达咱们要向他们学习吗?”

    刘一民点了点头,这家伙确实没安好心。

    开场词完了之后,就进入到了互相发言的环节。刘一民觉得这个环节是最无聊的环节,听得让人昏昏欲睡,每个人都在讲自己的论文。

    钱锺书对于这场论坛准备的很充分,代表团里一名团员钱中文的发言就是他让对方提前写的,讲的是关于苏联作家巴赫金的。

    国内对于巴赫金的研究很少,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但是国际上研究的比较多,钱锺书让钱中文写这篇论文,也正是想向美方表明中国文学并不封闭。

    听完钱中文的发言,几个美国学者果然频频点头。

    朱光遣讲的是中西方美学对比,中国美学的传统之美。

    刘一民上台讲的是跨文化的种族歧视文学研究,讲了讲自己的对美国种族文学的研究以及如何更好的去写种族歧视文学,批判种族歧视,反映种族歧视的历史,更好的警醒全世界。

    在文章的最后,聊了聊自己关于中美比较文学研究的看法。

    “我认为国内在进行中美比较文学研究,甚至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都要坚持以我为主,用中国文学的视角去研究西方文学,我们要保持文明独特性,通过共通去看待异质问题。中西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刘一民的发言受到了钱锺书的认可,认为在研究西方文学中不忘掉自己的身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一天的发言大家都没有去讨论对方观点,而是主要在讲自己的观点。

    几个华裔从自身的视角讲了讲如何在美国推广汉文学,美国人则是在讲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或者是对美方某种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