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在中美文学论坛上的发言(2 / 6)

加入书签

    “难怪,对于一位能够拒绝十五万美元诱惑的青年人来说,谁都会大加赞赏的。”

    王佐良仔细给大家分析了一下美国文学的现状,以及每一个来到中国交流作家的背景资料。

    “美方代表团团长厄尔·迈纳,中间有华裔学者刘若愚,白之,欧阳戟,范格尔,史密斯,保罗·伐塞尔,林顺夫,余宝琳.

    五个是搞欧美文学的,五个是在美国讲授中国文学的。”

    五个华裔学者,都是搞中国文学,尤其是戏曲,对汉文学在美西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等王佐良讲完之后,大家心里都基本上有了点数。

    代表团的每个成员都讲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少人对这场论坛的召开充满了期待。

    钱锺书笑着说道:“大家都准备了一段时间,明天早上八点,大家准时抵达万寿庄宾馆,或者坐社科院的专车去。同志们,我们抱着交流的态度,但是就像王教授说的那样,不要给中国学者丢脸。”

    会议总共三天,真正的交流的时间是两天。第一天各个代表轮流讲自己中美文学的看法或者是探讨自己以前写过的论文。第二天大家‘真诚’交流,‘友好’互动。

    “流程就是这些,大家好好看一看,当然也不要紧张。我们紧张,就说明我们露怯了,咱们大大方方的给他们看。王教授,你是这次交流团的团长,你到时候注意把控会议的方向。”

    送走代表团成员后,钱锺书让朱光遣和刘一民留了下来。

    钱锺书笑道:“一民,你折腾的动静,我在家都听到了。

    徐驰同志对你的赞赏有加,有气魄,有情怀。我看完之后,也自觉作为一个文人,于国家贡献过小。钱学森同志也姓钱,我也姓钱,但钱不如钱啊!”

    “钱老跟我交流过,他说啊,文学思想有时候比技术还重要,还举了文艺复兴的例子。”

    聊完《横空出世》,钱锺书自然将话题转变到《宠儿》上面了:“本来以为翻译进度能加快,按照原本的计划,现在应该翻译出来了。可惜啊,我们觉得有几部分翻译的不好,决定推倒,时间就往后延迟了一下。”

    原来如此,刘一民还寻思徐驰讲的八月底,但是没有把稿子交给自己。

    朱光遣打趣道:“三位大翻译家出手,翻译好是要震惊西方文坛啊!”

    “我们不能让经典作品,在我们手里烂了!”杨绛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走了进来,招呼两个人吃。

    刘一民说道:“慢工出细活,我相信您三位。”

    钱锺书和朱光潜听说《横空出世》要排成话剧,纷纷让刘一民到时候留票给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