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舆论准备发力(2 / 5)
bsp; 回到了四合院,刘一民写了两封感谢信分别寄了出去后。又把自己的稿子,送到了报社和《燕京文艺》。
《燕京文艺》的周燕如看到刘一民后高兴地说道:“一民?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
“我有一篇评论想投稿到你们的文学评论的部分,老周同志,你看一看,能不能发?”刘一民将稿子递给了周燕如。
章德凝从旁边倒了一杯茶递给了刘一民:“一民,你看看你来了,我们周大姐脸上的笑容都掩不住。你要是经常来,我们周大姐过阵子得年轻好几岁。”
“这评论写的不错嘛,一民,我看你可以转行当评论家了!”
“评论是我们燕大中文系的基本功,吃饭的家伙,可不敢忘了。”刘一民说道。
章德凝:“可惜,我的评论功底一直不怎么好,在师弟面前,我这个师姐惭愧啊!”
“一民,我可得谢谢你,汪曾琦的同志的《受戒》是你推荐的,这篇让我们编辑部的销量好好的增长了一次。汪曾琦同志也因此,成了文坛的当红老生了!”
周燕如真诚地谈论起来《受戒》在文坛引起的一阵风,要是没有刘一民,又要错过这一阵风了!
“惭愧惭愧,我这也是借花献佛,真正要感谢的还是汪曾琦同志,是他写的好。”刘一民客气地说道。
“就算是借来的花,送的也是我们,没有送到《人民文艺》去。不过,我们也等着你真正的花!
《受戒》的这篇短篇,我们估计今年能拿到短篇奖,具体几等奖不好说。好在今年短篇里面,没有你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周燕如拉着刘一民在编辑部里面聊了起来,负责人李轻泉跟刘一民聊了几句后,就回到了办公室里面。
几个人讨论了一下,周燕如说道:“那这篇评论,我们就发在下一期的评论篇。”
“老周同志,谢谢了!”
“客气啥,都是朋友!”周燕如和章德凝送刘一民走出了《燕京文艺》。
刘一民骑着自行车走远之后,章德凝略带焦急地问道:“周大姐,怎么不问问一民,有没有在写的啊?”
“德凝啊,你还是太年轻,咱们这评论发了,不也就来了!”周燕如拍了拍章德凝的肩膀。
“什么意思?”
“一民啊,是那种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性格。上次咱们开了《狼烟北平》研讨会,虽然他没有投稿,但是把《受戒》的稿子介绍给咱们了。现在咱们发一篇评论,等着收稿子吧!”
周燕如认真地给章德凝分析了一下,章德凝一听,好像是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