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撒哈拉(2 / 4)

加入书签

需要频繁更换培养液,可水塘里的水又咸又脏,必须用淡水稀释。

叶之澜看着村民用葫芦瓢盛水,忽然想起在云南收集晨露的经历——这里凌晨气温低,应该能收集到晨露。

她让团队找来几块大塑料布,铺在沙地上,四周用石头压住,再在塑料布中间放一个陶罐。

凌晨四点,叶之澜和萧凡去看,塑料布上果然凝结了一层水珠,顺着布料的褶皱流进陶罐里,一晚上能收集两升左右的晨露。

他们把晨露和过滤后的水塘水按1:2的比例混合,作为培养液倒入培养筒,可第一天下来,温度计显示筒内温度还是有32c,藻株的叶子开始黄,存活率只有4o。

“这里的太阳比草原上的狮子还凶,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姆巴蹲在旁边,看着黄的藻株,语气里满是无奈。

叶之澜没说话,只是盯着培养筒呆,手指无意识地摸着口袋里的铝箔纸——那是昨天吃饼干剩下的,包装纸还没扔。

忽然,她眼睛一亮:“铝箔纸反射阳光的效果比红泥好,我们可以试试在红泥外面贴一层铝箔纸!”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把剩下的饼干盒拆开,取出里面的铝箔纸,剪成小块,小心翼翼地贴在培养筒的外壁。

同时,叶之澜还调整了培养筒的摆放位置——不再放在空地上,而是挂在村民家的屋檐下,既能避开正午的烈日,又能晒到早上的太阳。

两天后,好消息传来:培养筒内的温度降到了28c,藻株的叶子慢慢变绿,存活率提升到了6o。

可还没等大家高兴多久,一场沙尘暴突然袭来。

那天下午,天空突然暗了下来,狂风卷着黄沙,像一堵黑色的墙一样压过来。

叶之澜正在给培养筒换培养液,看到沙尘暴来了,赶紧喊着团队和村民去抢收培养筒。

可风太大了,挂在屋檐下的几个培养筒被吹掉在地上,筒口的盖子摔开,黄沙瞬间灌了进去,里面的藻株被埋得严严实实。

村民卡玛是个二十岁的姑娘,看着自己家屋檐下摔碎的培养筒,急得直哭:“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啊!

要是藻株死了,我们又得喝脏水了!”

叶之澜拍了拍卡玛的肩膀,捡起一个被黄沙埋住的藻株瓶:“别慌,我们试试能不能救回来。”

她带着团队把被埋的藻株瓶都捡回来,放在土坯房里,用细纱布一点点过滤掉藻株上的黄沙,又重新调配培养液,连夜把藻株换进新的培养筒里。

卡玛也擦干眼泪,跟着一起帮忙,她的手指被纱布磨得红,却一刻也没停。

三天后,当看到被救回的藻株出新芽时,卡玛激动地抱住叶之澜,把一条崭新的马赛围巾系在她脖子上:“谢谢你,叶小姐,你真是我们的救星!”

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团队又设计出了“沙丘蓄水池”

——在沙地上挖一个一米深的坑,底部铺一层塑料膜,周围堆起半米高的沙丘挡风,白天能收集偶尔的降雨,夜晚能收集晨露,一周下来能储3o升水,基本满足1o户村民的藻株培养需求。

同时,他们还教村民制作“简易测盐仪”

:用ph试纸改良,把试纸浸泡在水里,根据颜色变化对比事先画好的色卡,就能判断水的含盐量。

半个月后,藻株的存活率稳定在75,用藻株净化后的水塘水,含盐量从o8降到了o3,完全达到了饮用标准。

村民们第一次喝到没有异味的水时,在村口的空地上跳起了当地的“丰收舞”

,男人们敲着用掏空的葫芦做的鼓,女人们穿着彩色的裙子,围着培养筒转圈,嘴里唱着当地的歌谣。

叶之澜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觉得脖子上的马赛围巾格外温暖——这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