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微光(2 / 3)
,烂了之后还能当肥料,一点污染都没有。”
王大爷听了,笑着竖起大拇指:“还是你们读书人有办法,又环保又好用!”
就在降解膜测试顺利推进时,小叶突然收到学校的消息——她参与的“生物降解材料专项”
需要提交中期报告,其中必须包含实际应用案例的数据。
“可是咱们的降解膜刚装到储存柜里,还没收集够3o天的完整数据。”
小叶看着手机,眉头皱了起来,“要是错过这次提交,项目可能会被暂停。”
萧凡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慌,咱们可以调整数据收集方案——白天记录膜的状态,晚上用检测仪测降解度,争取15天内拿到关键数据。”
接下来的半个月,三人几乎连轴转。
每天天不亮,小叶就跟着萧凡去储存柜取样,然后在实验室里做降解度检测;叶之澜则负责整理数据,用图表标出每天的变化趋势;村民们也主动帮忙,看到储存柜附近有破损的膜片,会小心地捡起来交给小叶,还会提醒她“今天风大,膜片可能会被吹得变形”
。
有天傍晚,小叶在整理数据时,现有一组膜片的降解度突然加快,仔细一看才知道,是王大爷早上给储存柜旁边的小米浇水时,不小心洒了点水在膜上。
“原来水分能轻微加降解!”
小叶立刻调整数据模型,把“偶然洒水”
这个变量也加了进去,让报告的数据更全面。
中期报告提交的前一天,三人终于整理完所有数据。
小叶看着报告里“藻株多糖降解膜在高原乡村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这部分,眼眶突然有点红:“要是在学校实验室,我肯定做不出这么接地气的研究。
之前总觉得科研就是论文,现在才知道,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才更有意义。”
叶之澜递过一张纸巾,笑着说:“以后要是想做田野研究,随时来嘎查村,我们欢迎你。”
报告提交后没过几天,穆萨从非洲来视频。
镜头里,他手里拿着一卷用藻株多糖做的降解膜——那是小叶之前寄过去的样品。
“萧,叶,还有小叶!”
穆萨的声音很兴奋,“我们把降解膜装到玉米储存仓里,效果特别好!
村里的人都说,再也不用担心塑料膜污染土地了。
对了,我们还现,这种膜能防止玉米受潮,芽率比以前高了1o!”
小叶凑到镜头前,激动地问:“穆萨,你们那边的温湿度和嘎查村不一样,膜的降解周期有没有变化?”
穆萨立刻让身边的助手拿来数据记录本:“我们记录了1o天,降解度比嘎查村快一点,大概18天就能完全降解。
我们想再要一些样品,做不同配比的测试,看看能不能适配非洲的气候。”
萧凡点点头:“没问题,我们马上给你寄过去,顺便把降解膜的制作方法也整理好,你们可以自己生产。”
挂了视频,小叶看着窗外的雪山,忽然说:“师兄师姐,我想申请把毕业论文的选题改成‘跨洲藻株多糖降解材料的本土化应用’,把嘎查村和非洲的案例都写进去。”
萧凡和叶之澜相视一笑,萧凡说:“好啊,我们可以帮你收集数据,说不定还能邀请穆萨一起参与,让论文更有跨洲视角。”
春节快到了,嘎查村的村民们开始准备年货。
扎西阿妈给三人送来了亲手织的羊毛围巾,王大爷则拿来了自己酿的青稞酒。
小叶捧着围巾,心里暖暖的——她原本以为这次来嘎查村,只是单纯的科研合作,没想到不仅解决了降解膜的难题,还收获了这么多温暖的情谊。
除夕夜,实验室里亮起了灯。
三人煮了一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