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雨林的新生约定(1 / 2)

加入书签

雨林的新生约定

珍稀植物培育基地的温室大棚搭好那天,晨光刚好穿过塑料膜,落在一排排育苗盘上。

陈教授蹲在棚里,手里捏着小铲子,指尖轻轻拂过翅荚香槐幼苗的根须,给围在身边的村民演示:“这苗子的根比棉线还嫩,松土时得贴着盘边划,不能碰伤须根。”

老吴凑在最前面,笔记本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示意图,连“每天早晚浇水,水温要跟棚内温度差不5度”

都用红笔圈了三遍——自打上次在研究所见识过幼苗培育,他就主动申请当基地的“日常管理员”

,每天天不亮就来棚里查看温湿度计。

可没等老吴熟悉流程,麻烦就来了。

移栽到生态廊道的第一批翅荚香槐幼苗,刚种下去三天就开始枯萎,叶子卷成了小筒。

老吴蹲在地里,看着蔫哒哒的苗子,急得直搓手:“明明在棚里长得好好的,怎么一挪到这儿就不行了?”

萧凡和叶知澜赶来时,他正拿着水壶往根部浇清水,却见叶子蔫得更厉害了。

“不能这么浇,”

叶知澜蹲下来,拨开根部的泥土,“廊道这边的土比棚里的板结,水浇多了会烂根。”

这时,邻村的张大爷凑过来说:“俺们种玉米时,遇到板结土就掺点腐叶,保准透气。

要不咱们试试?”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从雨林里收集腐叶,掺进幼苗根部的土里,又在周围搭起半人高的遮阳棚——按村民的说法,“刚挪窝的苗子怕晒,得给它挡挡太阳”

接下来的几天,老吴每天都来观察幼苗。

第五天清晨,他突然举着一片新抽的嫩芽跑过来,声音都在颤:“活了!

你看,冒新芽了!”

萧凡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之前枯萎的幼苗根部,钻出了一点嫩绿,像个睡醒的小拳头。

后来这批幼苗移栽成功,金斑喙凤蝶光顾的频次比之前多了三成,陈教授笑着说:“这就是科研跟老经验结合的力量,比我们在实验室里算的数据还准。”

育苗基地有了起色,研学体验区也跟着升级。

萧凡和叶知澜推出“雨林守护者成长营”

,专门接待想深度参与保护的亲子家庭。

第一批来的是一对母女,妈妈李女士是环保博主,女儿小诺才八岁,却能认出不少植物。

白天,她们跟着阿杰给红外相机换电池,跟着老吴在基地给幼苗浇水;晚上,小诺就抱着录音笔,在廊道里录鸟鸣、溪流声、树叶摩擦的声音。

临走时,小诺把整理好的“雨林声音地图”

交给萧凡:“萧叔叔,我想让更多人听到雨林的声音。”

李女士把声音地图到网上,没想到一夜之间火了,好多网友留言说“想去听听真实的雨林”

“想给孩子报成长营”

叶知澜趁机推出“雨林文创周边”

,帆布包上印着孩子们画的蝴蝶,生态茶礼盒里附着手写的“雨林守护故事”

,这些东西都由村民手工制作,赚来的钱一半用来买基地的育苗物资,一半给巡逻队添置雨衣和手电筒。

王婶缝帆布包时总说:“咱们守着林子,还能靠林子让日子变好,这才是正经事。”

跨村联防队也没闲着。

开春那天,阿杰在巡逻时现,邻镇有几个人背着斧头进了雨林,说是要砍些“没用的杂木”

当柴烧。

阿杰赶紧联系萧凡,同时带着联防队的人跟上去,在他们砍树前拦了下来。

“这些树看着是杂木,其实是很多鸟的窝,”

阿杰指着树上的鸟巢,“而且随便砍树是违法的。”

那几个人愣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