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又一程守护之约(1 / 3)
沙原上的新芽:又一程守护之约
“探索号”
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时,甲板上的风已褪去北极的凛冽,裹着干燥的热浪扑面而来。
萧凡指尖摩挲着颈间的冰晶石吊坠,吊坠里的北极熊绒毛还带着一丝凉意,与眼前地中海的暖光形成奇妙的对比。
林夏抱着一叠标注着“萨赫勒生态”
的资料走来,纸张边缘沾着细小的沙粒:“陈教授刚来消息,萨赫勒北部的尼日尔河支流断流了,沿岸三个牧民部落已经迁徙了两百公里,还是没找到足够的水源,他们的牛羊死了快一半。”
船在塞内加尔达喀尔港靠岸时,视线所及的土地逐渐从沿海的浅绿变成内陆的枯黄。
远处的萨赫勒草原像一块褪色的地毯,稀疏的金合欢树歪歪斜斜地立在沙地上,枝桠上几乎看不到新叶。
陈教授穿着沾满沙尘的卡其色外套,带着当地向导阿米娜在码头等候,阿米娜手里提着一个陶罐,罐口凝结着盐霜:“萧队,你们来得正好!
上周我们在图阿雷格部落见到了老牧民奥马尔,他养了三十年的骆驼,现在只剩下三头能走路的,其余的都渴死在迁徙路上了。”
陈教授接过话头,声音带着疲惫:“沙漠化度比去年快了四成,原本能留住雨水的草原植被,现在被风沙啃得只剩下草根,雨季的降水连地表都渗不透就蒸了。”
科考站设在尼日尔河南岸的一片半荒漠地带,几座土坯房顶着太阳能板,周围用荆棘丛围出简易的防护栏,防止风沙掩埋房屋。
萧凡刚走进科考站的监测室,墙上的卫星地图就让他皱紧了眉头——红色的“沙漠推进区”
逐年向南扩张,原本标注“草原”
的绿色区域,如今只剩下几条沿着河流的细线。
“这是近十年的植被覆盖率数据,”
陈教授指着地图旁的图表,“2o13年这里还有三成的草地能养活牛羊,现在不足一成,连长颈鹿都开始吃带刺的金合欢树皮了。”
第二天清晨,萧凡跟着陈教授、阿米娜乘越野车前往牧民迁徙的路线。
车轮碾过松软的沙地,扬起的沙尘很快笼罩了车身,车窗玻璃上蒙着一层土,连远处的金合欢树都变得模糊。
阿米娜坐在副驾驶座上,时不时指着窗外:“以前这条路两边都是齐腰高的牧草,雨季的时候能看到斑马和羚羊,现在连蜥蜴都少见了。”
行驶了三个小时,前方终于出现了几顶黑色的帐篷,帐篷外散落着干枯的牛羊骸骨,几个穿着传统长袍的牧民正围着一个干涸的水井,用陶罐敲打井底的石头,出沉闷的声响。
“那就是奥马尔的部落,”
阿米娜轻声说。
越野车停下后,一个头花白的老人拄着木杖走过来,他的长袍上沾满沙尘,脸上的皱纹像被风沙刻过一样深刻。
“陈教授,你们来了,”
奥马尔的声音沙哑,手里紧紧攥着一块干裂的土块,“你们看,这土地连草都长不出来了,再不下雨,我们只能往更南的雨林走,但听说那里也在被砍树。”
萧凡蹲下来,接过奥马尔手里的土块,手指一捏,土块就碎成了粉末,没有一点水分。
帐篷里,奥马尔的孙子穆萨正抱着一只瘦弱的小羊,小羊的毛失去了光泽,眼睛半睁着,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
“这是部落里最后一只小羊了,”
穆萨的声音带着哭腔,“昨天它还能站起来喝水,今天就不动了。”
萧凡摸了摸小羊的耳朵,只感觉到一片冰凉,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倒了一点水在手心,递到小羊嘴边,小羊勉强舔了两口,又耷拉下了脑袋。
陈教授拿出便携式土壤检测仪,在帐篷周围取了几份土样:“土壤的沙化程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