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珊瑚密语(2 / 3)

加入书签

们上周在浅滩捡到的健康断枝,听说你们要建苗圃,就赶紧送过来了。

我们从小在海边长大,看着珊瑚一点点变白,心里特别着急。”

志愿者们里有渔民、学生,还有退休的海洋学家,他们熟练地帮队员们处理珊瑚断枝,把合适的断枝固定在培育架上,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珍宝。

第三天下午,第一个珊瑚苗圃终于搭建完成。

萧凡和露西潜入海底,把培育好的鹿角珊瑚幼苗固定在支架上。

幼苗只有手指粗细,却带着鲜活的绿色,在水流中轻轻摆动。

露西用手电筒照着幼苗,眼里满是期待:“要是这些幼苗能活下来,再过两年,这片海域就能重新长出珊瑚丛了。”

萧凡点点头,在苗圃周围布设好监测仪——这些仪器能实时传回水温、酸碱度和幼苗生长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就能及时调整方案。

傍晚时分,队员们和志愿者们坐在甲板上休息。

莉娜的爷爷老汤姆,是当地经验最丰富的渔民,他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给大家看:“这是二十年前的大堡礁,那时候珊瑚比现在鲜艳多了,我每次出海捕鱼,渔网里都能捞到各种各样的鱼。

现在啊,连最常见的鹦嘴鱼都很少见了。”

萧凡看着照片里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心里更坚定了修复的决心:“我们一定会让这里变回原来的样子,让你们能重新看到热闹的珊瑚礁。”

接下来的五天,队员们和志愿者们一起,搭建了三个珊瑚苗圃,培育了两千多株珊瑚幼苗,还在白化区周围布设了五十多个监测仪。

每天清晨,萧凡都会潜入海底查看幼苗的生长情况,看着幼苗表面渐渐覆盖上一层薄薄的共生藻,颜色从浅绿变成深绿,他悬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露西则忙着给志愿者们培训,教他们如何辨别珊瑚的健康状况,如何清理苗圃周围的海藻,还制定了“珊瑚守护日志”

,让大家轮流记录苗圃的情况。

第七天清晨,一场短暂的雷阵雨过后,海水的温度下降了1c。

萧凡和露西潜入海底,惊喜地现,第一批种下的鹿角珊瑚幼苗上,竟然有了新的息肉长出。

“共生藻已经开始工作了!”

露西兴奋地比划着,声音透过潜水对讲机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海水酸碱度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这些幼苗肯定能活下来!”

志愿者们也跟着潜入海底,看到幼苗长出新息肉,都兴奋地在水里拍手。

莉娜拿着相机,给每一株幼苗拍照:“我要把这些照片给同学们,让他们也知道,我们的珊瑚有救了!”

老汤姆则划着独木舟,在苗圃周围巡逻:“以后我每天都来这里看看,不让渔船靠近,保护好这些幼苗。”

离开大堡礁的前一天,萧凡在第一个珊瑚苗圃的钢管支架上,挂上了第二十八块“共生晶碑”

碑体是用特殊玻璃做的,正面刻着鹿角珊瑚和小丑鱼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露西、莉娜一起写的:“育苗附礁,调温护藻,新息肉的颤动里,藏着蓝海的心跳。”

莉娜送给萧凡一个用贝壳串成的手链,上面串着一颗小小的珊瑚化石:“这化石是我在海边捡的,有几十年了,它能提醒你,大堡礁永远有一片珊瑚在等你回来,看看它们长得有多茂盛。”

“探索号”

驶离大堡礁海域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蓝海。

阳光下,海底的珊瑚苗圃在水波中若隐若现,几条小丑鱼围着苗圃游动,像是在守护新的家园。

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可可:“下一站是中国黄土高原,科考站的陈教授说那里的水土流失还在加剧,好多梯田都被雨水冲垮了,我们在其他地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