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冰藻之契(1 / 3)

加入书签

共生晶语:星芒冰原下的冰藻之契

“探索号”

穿越西风带时,海面上掀起了近三米高的巨浪。

船身剧烈颠簸,林夏放在桌角的星芒藻样本盒险些滑落,萧凡眼疾手快地扶住盒底,指腹蹭过盒壁凝结的薄霜——那是为了保持样本活性特意调低的舱温。

“南极的冰盖比想象中更‘活跃’,科考站刚来电报,最近冰裂频率增加了2o,我们得提前调整设备的抗冻参数。”

他把样本盒放进恒温箱,转身时瞥见林夏正盯着爷爷日记里的夹页,那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陈禾站在冰原上,怀里捧着一团泛着蓝光的星芒藻,身后的冰丘上刻着模糊的晶纹。

林夏指尖抚过照片边缘:“爷爷写过,星芒藻的蓝光其实是冰晶折射的‘生命信号’,只有在温度稳定的冰缝里才会亮。

现在冰盖融化,它们的栖息地都被碎冰挤占了。”

话音刚落,舱外传来陈禾的喊声,两人快步赶到甲板,只见远处的海平面上浮现出一道淡蓝色的弧线——那是南极冰盖的轮廓,在夕阳下像一块镶嵌在海面的蓝宝石。

老周正蹲在设备箱旁,往晶坯模具里添加北极冰水晶粉末,瓷勺碰撞金属盒的声响在海风里格外清晰:“刚测了粉末的融点,-52c,比预期的还低,就是塑形时容易脆裂,得混点火苔黏液的提取物增加韧性。”

三天后,“探索号”

停靠在南极科考站的临时码头。

科考站站长李默早已等候在雪地里,他裹着厚重的冲锋衣,面罩上结着白霜:“冰原深处的‘星芒谷’是星芒藻最后的栖息地,但最近冰谷边缘出现了三道大冰裂,最宽的地方能容下一辆雪地车。”

萧凡弯腰检查雪地车的履带,现上面缠着几缕透明的冰丝:“这是冰盖移动时摩擦产生的‘冰纤维’,要是把它织进防护网,能增强抗撕裂性。”

林夏则跟着李默走进科考站的实验室,冷藏柜里的星芒藻样本正泛着微弱的蓝光,比照片里陈禾捧着的那团黯淡了许多。

“水温每升高1c,星芒藻的繁殖率就下降15,”

李默指着检测仪上的数据,“再这样下去,不出半年,星芒谷里的星芒藻就会彻底消失。”

第二天清晨,团队带着设备向星芒谷出。

雪地车在冰原上留下两道平行的辙印,车窗外的景色单调得只剩下白——白的冰盖,白的雪花,连天空都被映成了淡白色。

林夏忽然指着远处的冰丘:“你看,那里有蓝光!”

萧凡立刻停车,众人下车后踩着积雪往前走,现冰丘的裂缝里藏着几簇星芒藻,它们的叶片紧紧贴在冰壁上,蓝光透过冰层渗出来,像撒在雪地里的星星。

“这就是爷爷说的‘冰晶信号’,”

林夏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表面的碎冰,“冰缝里的温度是-12c,刚好适合星芒藻生长,我们可以在这里搭建‘冰藻共生区’。”

萧凡从背包里取出冰钻,开始在冰丘上钻孔:“先把星芒晶坯嵌进冰缝,再用冰纤维防护网把周围的碎冰固定住。”

老周则在一旁调制晶坯涂层,他把星芒藻提取物倒进装有冰水晶粉末的容器里,搅拌时泛起一层淡蓝色的泡沫:“这涂层能感应星芒藻的蓝光,温度变化过2c就会自动调节保温层厚度,之前在火岩红泉试的温感技术刚好能用。”

陈禾拿着检测仪绕着冰丘走了一圈,忽然停在一道窄冰缝前:“这里的冰层下面有水流声,可能是冰盖融化形成的暗河,要是暗河冲垮冰丘,星芒藻就危险了。”

林夏翻出爷爷的日记,快翻阅到南极相关的章节:“爷爷写过,星芒谷的地下有‘冰脉’,能稳定冰层结构,只要找到冰脉的走向,把晶坯沿着冰脉嵌入,就能加固冰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