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星芒之约(2 / 3)

加入书签

纹路竟与藻叶的纹路重合,像一把撑开的光伞,将泉眼护在中间。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实验。

陈禾将星芒藻提取物与冰原守护晶的晶须混合,培育出了能在-65c低温下存活的“星芒晶须”

——晶须呈淡紫色,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冰膜,冰膜能锁住地热能量,为星芒藻提供持续的热量;老周则改进了“晶土”

,将南极冰盖的冰芯粉末与玄晶母矿粉末混合,制成了能嵌入冰层的“冰晶土”

,“冰晶土能和冰层融为一体,还能将地热能量传导给星芒晶须”

;萧凡和林夏则跟着阿凯采集冰层下的微生物样本,现一种能在极端低温下存活的“冰原菌”

,这种细菌能与星芒晶须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晶须吸收更多的地热能量。

这天凌晨,南极突然下起了暴风雪,狂风卷着冰粒砸在冰穹上,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萧凡担心实验装置会被暴风雪损坏,立刻带着团队赶往泉眼。

当他们抵达时,却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星芒晶须在暴风雪中舒展,与星芒藻的叶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星芒网”

“星芒网”

像一道坚固的屏障,将暴风雪挡在冰穹外,而冰层下的泉水依旧泛着橘光,星芒藻在泉水中轻轻摇曳,像是在跳一支无声的舞蹈。

“是‘星芒守护’!”

林夏激动地喊道,她翻开爷爷的日记,在空白页上写下:“南极冰盖,晶须护藻,风来则为盾,寒来则为暖。”

阿凯站在一旁,眼里满是敬畏:“林教授十年前就说过,南极的星芒藻和脉晶是守护冰盖的精灵,现在看来,他说得没错。”

实验进行到第十天,团队培育出了“星芒守护晶”

——晶须呈淡紫色,能在-65c的极端低温下存活,还能吸收地热能量和极光能量,为星芒藻提供持续的热量和光照。

陈禾检测后现,“星芒守护晶”

周围的星芒藻生长度比之前快了6o,冰层下的地热活性物质含量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的8o:“如果将‘星芒守护晶’推广到整个南极冰盖,或许能减缓冰层融化的度!”

离开南极前,团队在冰盖泉眼边埋下了第四块“共生晶碑”

碑体用老周制作的银辉瓷坯制成,正面刻着南极的星芒藻和星芒守护晶的图案,背面则刻着爷爷日记里的那句“星芒藏暖,晶护冰盖”

阿凯送给林夏一袋“星芒藻粉”

:“这是用新生长的星芒藻磨成的,下次你们再来时,把它撒进泉眼,星芒守护晶会生长得更茂盛。”

“探索号”

驶离南极时,极光正划过南极的夜空,淡绿色和淡紫色的光带在天际交织,像极了星芒守护晶与星芒藻的共生之舞。

林夏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爷爷的日记和那袋星芒藻粉,日记的最后一页,她又添上了南极的星芒图案,现在,那张世界地图上的脉晶产地标注,已经连成了一道完整的弧线。

萧凡走到林夏身边,手里拿着份新的航行计划:“下一站是青藏高原的‘雪山冰脉泉眼’,阿凯说那里的‘冰脉藻’能在海拔五千米的雪山上存活,或许能和‘冰脉晶’形成新的共生结构。”

陈禾抱着刚整理好的实验数据册走来,册页上贴着青藏高原的气候数据:“雪山的昼夜温差能到3oc,白天紫外线强,晚上温度低,需要为冰脉晶设计既能防晒又能保温的保护层。”

老周则在实验室里摆弄新的瓷坯,这次他混合了南极的星芒藻粉、北极的冰原水晶粉末、亚马逊的雾林素和东非的火山岩粉,准备制作一块“四海共生晶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