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盐潮笺灰记(2 / 2)

加入书签

年秋,盐田收稻五千斤,盐母现世,七灶重燃,续记于灰。”

他把新写的麻纸放进个新陶瓮,标上“今岁”

两个字,摆在旧瓮旁边。

当天傍晚,他们把七瓮旧灶灰和新陶瓮一起搬到七星灶旁,按年份摆成圈。

徐老人往圈中央撒了把新收的稻壳,灶灰突然“嗡”

地一声轻颤,灰里冒出青烟,青烟在半空凝成七个模糊的灶眼,每个灶眼里都燃起团小火苗,和当年盐工画的一模一样。

小女孩突然指着青烟喊:“有人影!”

只见青烟里慢慢浮出些人影,是民国年间的盐工们,他们正围着七星灶烧火,有的添柴,有的翻灰,脸上带着笑,嘴里哼着不知名的调子。

其中一个盐工抬起头,对着萧凡他们的方向挥了挥手,然后人影慢慢淡去,青烟落回灶灰里,在地上凝成个“续”

字。

萧凡蹲在灶灰旁,看着地上的“续”

字,突然明白盐工们藏灶灰的用意——他们怕岁月把往事磨掉,就把一年年的收成、灾害、约定都藏在灰里,灶灰不会烂,不会丢,只要有人愿意扒开来看,就能知道这片盐田走过的路。

老张拿起扫帚,把新的灶灰扫进新陶瓮里,笑着说:“明年这个时候,就该添第十一瓮了。”

徐老人点头,把潮信歌抄本放进盐语坛,和鱼谱、盐工日记摆在一起,坛里的七包盐突然冒出青烟,在半空连成个“家”

字。

夜里,萧凡坐在七星灶旁,看着月光洒在七瓮灶灰上,旧瓮沉静,新瓮鲜活,像祖孙几代人坐在一起。

玻璃罐里的小鱼苗尾鳍上,第十道淡褐环纹亮得温和,它在罐里游了个圈,尾鳍轻碰罐壁,像是在说“都记下了”

他知道,盐潮笺的故事,早已经不是某个人的秘密,是这片盐田的记忆。

灶灰记着岁,鱼谱记着鱼,盐语坛记着日子,盐母记着根,一代又一代人把自己的脚印叠在旧脚印上,把自己的话混在旧话里,就像七星灶的火,烧了又灭,灭了又烧,却永远带着暖意。

或许有一天,后来人会在盐仓角落找到这八瓮灶灰,会翻开潮信歌抄本看上面的字迹,会在玻璃罐里看见带着更多环纹的鱼——他们会蹲下来,轻轻捻起一捧灶灰,然后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让过去的日子有处可去,让未来的日子有处可寻。

夜风掠过盐田,七星灶的灶膛里,最后一点火星轻轻闪了闪,像在说:我记着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