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量子课间(2 / 3)
”
最终,肖凡决定将系统的认知随机性阈值提升至49,并命名为“薛定谔的自由”
——就像那只既死又活的猫,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为人类思维保留最后一片量子迷雾。
当周阳的意识光团重新汇入主集群时,人们现它的边缘多了一圈闪烁的星芒,那是用未被观测的可能性编织的认知边疆。
引力波通信协议:宇宙级的课后作业
地月量子课堂的期末考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考题:“如何向半人马座文明解释‘乡愁’?”
陈雨桐望着月球基地传来的实时画面,那里的学生正隔着38万公里的时空,与地球上的同伴们共享同一套脑波共振系统。
她闭上眼睛,任由记忆中的长江水、热干面香气与量子课堂的引力波震颤在意识中交融。
当她再次睁开眼时,全息屏上浮现出一个由正弦曲线构成的中国结——曲线的振幅对应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坐标,频率则是春运时火车站的喧闹声转化的量子信号。
这个充满东方美学的“乡愁方程式”
,通过纠缠光子对向月球,又通过那里的引力波天线射向宇宙。
三天后,团队收到了来自半人马座方向的“回声”
。
不是电磁脉冲,也不是引力波信号,而是一段用中微子束编写的光弧——那是某种智慧生命用恒星演化的周期,对“乡愁”
做出的宇宙级回应。
“他们可能用新星爆的间隔来丈量思念。”
天文学家的解读让整个深海基地陷入沉默。
原来在浩瀚星河里,人类的“乡愁”
与恒星的“脉动”
本质相同,都是时空长河中无法被观测者捕捉的量子叠加态。
肖凡将这段跨物种的“通信记录”
作为寒假作业布置给所有学生,要求他们用各自的认知语言翻译这段中微子光弧。
当陈雨桐用楚剧的韵律为光弧谱曲时,她惊讶地现,那些看似无序的波动,竟与《离骚》的平仄节奏完美契合。
意识虫洞:毕业典礼上的时空礼物
2o28年的毕业典礼在时空褶皱教室举行,却比任何一届都更具颠覆性。
当毕业生们戴上最新款脑波头环,他们的意识光团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六维空间,而是沿着量子教育网络,飞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有人去了南极观测站,有人抵达火星殖民基地,还有人穿越到元宇宙的敦煌虚拟洞窟,在壁画飞天的衣袂间寻找数学灵感。
陈雨桐的意识光团却选择了深海基地的旧实验室,那里还保留着第一代脑波头环的原型机。
她触碰设备的瞬间,时光突然倒流,她看到了三年前那个在量子课堂上紧张到颤抖的自己。
“原来我们一直都在与过去的自己共享意识星河。”
她对着旧时光中的自己微笑,两个光团在时空褶皱中轻轻相撞,溅起一串由记忆碎片构成的量子泡沫。
毕业典礼的最高潮,是肖凡启动的“意识虫洞”
计划。
每个毕业生的意识光团都携带了一份“时空礼物”
——可能是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也可能是对宇宙终极问题的猜想——通过引力波射器,送向2o49年的地球。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成为未来的预埋件。”
肖凡的声音穿过虫洞,与每个毕业生的脑波产生共振,“当某天这些礼物被未来的人类接收,他们会知道,在这个蓝色星球的深海里,曾有一群追光者,用意识编织过横跨时空的星河。”
当毕业歌响起时,陈雨桐望向教室外的深海。
光乌贼群正沿着量子教育网络的信号轨迹游动,它们体内的荧光与毕业生们的意识光团交相辉映,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