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帝位更易,宫廷内变(1 / 5)

加入书签

却说宋廷迭接败报,相率惊惶,徐羡之、傅亮、谢晦三相,因亡失境土,上表自劾。宋主刘义符,专务游幸,管什么黜陟事宜,但说是无庸议处,便算了事。当时内外臣僚,尚忧虑魏兵未退,进逼淮、泗,嗣闻魏主拓拔嗣北归,才稍稍放心。

北魏将士周几,留守河南,复陷入许昌、汝阳,宋豫州刺史刘粹,屯兵项城,恐魏人深入,日夕戒严。

会值魏主拓跋嗣病殁在平城,太子拓跋焘入承魏祚,尊拓跋嗣为太宗明元皇帝,改元始光,仍然重用崔浩,崔浩劝拓跋焘休兵息民,乃饬令周几等人各守疆土,暂停战争。宋军已经日疲奔命,更兼新败以后,疮痍未复,巴不得相安无事,暂免兵戈。

越年为景平二年,宋主刘义符仍然不改往日作态,只知整日游戏,无心朝事,庐陵王刘义真,为此颇加觊觎。曾经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及慧琳道人等,往来通问,非常款洽。且侈然道:“我若得志,当令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这数语传入都中,徐羡之等暗中加以戒惧,特令出谢灵运为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始安太守。

刘义真听闻二人左迁,明知执政与己反对,益加心生怨言,且性好浮华,时有需索,又被徐羡之等人裁抑,不肯照给,因此恨上生恨,自请还都,表文中言多不逊,隐然有入清君侧的语意。乃父一生鬼蜮,其子何不肖若此!

徐羡之等因嗣主不肖,正在密谋废立之事宜,既得刘义真的表文,更加激动一腔怒意,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就先除了刘义真,然后再废嗣主刘义符,于是由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为臣相会合见面商量,向朝廷奏陈刘义真过恶,请即废黜。疏词有云:

臣闻二叔不咸,难结隆周,淮南悖纵,祸兴盛汉,莫非义以断恩,情为法屈;二代之事,殷鉴未远,仁厚之主,行之不疑。故共叔不断,几倾郑国,刘英容养,衅广难深;前事之不忘,后王之成鉴也。案车骑将军庐陵王义真,凶忍之性,生自稚弱,咸阳之酷,丑声远播,先朝犹以年在绔绮,冀能改厉,天属之爱,想能革心。自圣体不豫以及大渐,臣庶忧惶,内外屏气,而彼乃纵博酣酒,日夜不辍,肆口纵言,多行无礼。先帝贻厥之谋,图虑谨固,亲敕陛自兹迄今,日月增甚;至乃委弃藩屏,志还京邑,潜怀异图,希幸非冀,转聚甲卒,征召车马。陵墓未乾,情事犹昨,遂蔑弃遗旨,显违成规,整棹浮舟,以示归志,肆心专已,无复谘承。圣恩低徊,深垂隐忍,屡遣中使苦相敦释,而乃亲对散骑侍郎邢安泰,广武将军茅仲思,纵其悖骂,讪主谤朝,此久播于远近,暴于人听。臣以为燎原不扑,蔓延难除,青青不灭,终致寻斧,况忧深患者,社稷虑切。请一遵晋朝广陵旧典,使顾怀之旨,不坠于武庙;全宥之德,或申于昵亲,临启感动,无任悲咽。表中援引刘英,疑即汉朝楚王英,广陵疑即广陵王司马潏。

宋主刘义符本来就与刘义真不甚和协,况且朝政一般是由徐羡之等人主持,刘义符除狎戏游玩之外,悉听三位丞相裁决,因此即刻下诏废刘义真为庶人,令其徙居到新安郡,改授皇五弟刘义恭为冠军将军,任南豫州刺史。

原来宋武帝刘裕有七个儿子。长子刘义符,为张夫人所出。次子刘义真,生母为孙修华。三子刘义隆,生母为胡婕妤。四子刘义康,生母为王修容。五子刘义恭,生母为王美人。六子刘义宣,生母为孙美人。七子刘义季,其生母为吕美人。

前时候,朝廷只刘义真、刘义隆、刘义康为王,不及刘义恭以下诸子,因为刘义恭等人年皆幼稚,所以未曾加封。补叙刘义恭以下诸子,但为后面文中故事发展埋下伏笔。此次刘义真被废,刘义隆、刘义康俱有封邑,故将刘义恭挨次补入,这却待后再表。

惟刘义真年只十八岁,仓猝废徙,尚没有确实的逆谋行迹,未免令人不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